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室馆要闻

共绘人文湾区新图景 赓续岭南文脉新篇章——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佛山召开

6月28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佛山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佛山大学召开。本次座谈会以“人文湾区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汇聚了文史、非遗、艺术、文博、教育、中医药、文化产业等领域百余名代表,共同探讨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路径。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盛况:多方共襄文化盛举

座谈会开幕式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航主持。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杨敏,佛山大学党委书记骆少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邓翔等领导出席并致辞。

杨敏在致辞中强调,文化遗产是民族基因和国脉赓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资源。他指出,本次会议征集的论文主题鲜明、视角多元、成果丰硕,充分展现了学界对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智慧。省文史馆将继续发挥专家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调查研究,积极咨政建言,共同擦亮“人文湾区”的金字招牌,让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胡泉表示,一直以来《羊城晚报》都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鼓与呼,通过“岭南文化名家名作”系列报道等传播精品,更多岭南文化记忆被唤醒、被流传。他还提及,《羊城晚报》全新构建的Pearl对外传播品牌,将通过岭南非遗、华侨文化等题材,推动岭南文化“出圈”“出海”。

骆少明则谈到,佛山大学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从构建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开展国家级思政育人项目、选派近百名师生赴多地支教传播非遗技艺,到组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从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未来将继续构建“教育固本——科技赋能——产业活化”三维实践路径,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走”得更远。

邓翔分享了佛山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创新做法与思考,包括率先颁布《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他表示,佛山市还大力扶持设立近百个非遗传承基地,鼓励带徒授艺与生产性保护,通过推进“非遗进校园”全面开花、构建全民共享“社会课堂”等举措吸引众多学生市民参与,使传统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风景。

主题发言:智慧火花四溅,共绘保护传承新蓝图

在主题发言环节,15位嘉宾轮番上阵,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他们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图片

会场照片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提出了以非遗和老字号为依托,在广州创建传统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认为这一举措对解决广东省中医药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秦剑洋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对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应构建建筑修复-非遗活化-社区参与的文化生态社区,通过双向赋能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李素华以广东音乐和冼星海音乐作品为例,探讨了珠江三角洲音乐文化遗产的独特精神内核及其时代价值,强调这些音乐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具有不可估量的传承与创新价值;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教授朱颖华分析了文化遗产符号在湾区居民精神世界构建中的作用,以粤剧、醒狮等为例,阐述了这些文化遗产符号在连接湾区居民情感、构建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性;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许昌敏则聚焦广东文化遗产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新定位,提出应构建湾区文化遗产共同体,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江门市文化馆非遗办副主任麦晓龄探讨了AI技术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提出可以搭建AI数字非遗馆和打造掌上非遗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非遗传承中的困境;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万仁辉强调了岭南文书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出应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以抢救、保护和活化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佛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婵娟以西樵山四大书院为例,分析了岭南书院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出应实行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与数字赋能,推动学术转化和文旅融合,让古老的书院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主任陈秀华介绍了“岭南陈氏针法”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强调这一非遗项目在治疗常见病和疑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应通过临床研究和科研教学加以推广;陶艺师刘健翎探讨了石湾陶的艺术特色和传承根基,提出应通过跨学科教育、文创拓展和国际交流,推动石湾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一传统工艺走向世界;广州市妇联副主席陈艳艳分享了广州通过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认为非遗传承在家庭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佛山市秀工莨作香云纱服饰文化艺术馆副馆长何小羽分享了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创新实践,提出可以通过印花开发提升香云纱的市场认知度,同时保持非遗的初心和创新,让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广绣省级传承人谭展鹏提出了平台做专、项目做强的理念,认为应通过做专非遗集聚平台和做强非遗项目,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党校副校长叶志强分析了佛山文化遗产的多元共生模式,提出应通过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塑佛山独特的城市精神,让佛山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广州市豪贤路小学校长叶丽诗介绍了豪贤路小学在粤剧、粤语保育推广方面的实践,认为通过校园活动和文化氛围建设,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5位嘉宾的发言,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图片

会场照片

分议题座谈:深度研讨,共谋发展

下午还举行了三场分议题座谈会,分别围绕“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文化自信”“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与数字赋能”“大湾区文化遗产的育人实践与模式探索”展开专题讨论。

在“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文化自信”座谈会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大湾区文化遗产的多元构成与价值内涵,以及其在构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湾区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多元互鉴的视角,可以解构湾区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挖掘出其开放包容、创新进取、共生共荣的文化特质。同时,专家们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进一步阐释了文化遗产在增强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文化自信,专家们建议深入挖掘大湾区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与数字赋能”座谈会上,专家们重点探讨了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与模式创新,以及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前景。与会专家认为,创新传承路径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可以通过跨界合作、模式创新等方式,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力。同时,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可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专家们还分享了具体案例,如数字化保护、跨界合作等,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效率和效果,专家们建议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传承人群的培养和教育,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大湾区文化遗产的育人实践与模式探索”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将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文化遗产作为社会发展的纽带,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可以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感受文化魅力,从而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文化遗产的育人实践也应当与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例如,通过市镇村共建非遗乡村IP、评选“非遗工坊”等方式,不仅可以推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还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专家们建议将文化遗产融入教育体系,创新育人模式,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共同形成非遗教育合力,并注重文化遗产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促进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

会议成果: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本次座谈会主题鲜明、视角多元、成果丰硕的论文集,充分展现了学界对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智慧。会议不仅促进了政府、学界、业界、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了资源共享、经验互鉴、项目共建,还为人文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未来,要继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构建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宇航表示,省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近期将开展“岭南(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溯源”课题调研,拟在三年内完成,希望与会专家及有关机构能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项庞大的调研课题,明年的学术座谈会或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随着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的落幕,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盛宴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春雷希望通过学术会议所激发的思考与行动,推动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为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广东丰富的文化遗产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