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侨文化在“侨”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在汕头的历史文脉中,“侨文化”浓墨重彩。

对于汕头来说,要做好新时代“侨”字文章,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深入开展潮汕历史文化、华侨历史文化研究,亦是“应寻之路”。

侨文化在“侨”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在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30周年活动暨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上,全国侨联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的一句话点出要义:“海外侨胞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潮汕文化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亮眼的那颗星,海外侨胞从潮汕走出去,他们传承潮汕文化,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论坛现场。文国辉 摄

▷▶以传统文化为牵引

加强华侨工作,服务国家战略

“侨批”作为潮汕华侨史重要的历史见证,具有特殊的地位。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伦伦表示,作为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是潮汕人,尤其是在海外潮汕人诚信的最好的证物,它不断提醒着现代的潮汕人,诚信不会因为历史而过时,而是每个人都应该继承的优良品德,这是其现实意义。同时,侨批背后隐含着华人华侨漂洋过海、在异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同样也是当下需要被关注与弘扬的。

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胡少东对此也非常认可,他说,潮汕侨批网络就是以乡族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以保证商业的有效运行,现实中也有很多企业走出去,在华侨团体的帮助下实现对外投资。如今,海外华人社会已经到了第三代、四代,未来要依托同乡联系,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经贸合作,则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对近代海内外合作的史料挖掘、研究和宣传弘扬。

“侨批”是潮汕华侨史重要的历史见证。杨立轩摄

如何利用好汕头的侨乡优势,打好“侨”牌,讲好“侨”的故事?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以及独立学者李宏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不能局限于本地域、更不能局限于当下,必须要眼光长远,发扬特区精气神,大胆考虑、打造可持续的项目,久久为功。

李宏新直言,汕头应抓住机遇做好“侨”文章,或可借助举办诸如“世界华侨华人大会”等活动,广邀全球华侨华人莅临汕头,打响汕头侨乡的知名度。同时建议,汕头可以考虑打造顶级的潮剧院,走高精尖路线,演绎者及观众门槛要高,要打造潮剧乃至中国传统戏剧的“地标”。“顶级剧场,是新时代侨乡的展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体现,更是涵养侨情的具体落实。”李宏新说,一方面可扶持潮剧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可塑造成潮籍华侨华人返乡的“打卡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联络乡情乡谊。

▷▶以侨乡文化为纽带

实现与华侨华人的精准对接

在当天学术活动上,与会的嘉宾学者们都戴有象征潮汕人敢闯敢拼、开拓进取精神的“水布”,对此,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景熙解释道,水布作为潮汕侨文化的一种纽带象征,在东南亚当地社会仍有广泛使用,此次选择将水布作为礼物赠送给嘉宾,是为了展现出潮汕侨文化的世界性,以此加深文化传播和认同感。

如何利用侨文化加强和华侨华人的联系?陈景熙认为,当前海外华人社会已经更新换代,立足长远的话,势必需要密切和新生代的关系。“我认为一方面还是要保持和老一辈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侨乡文化资源的保育,作为进一步发展与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新生代联系的重要资源。”

陈景熙分析道,一方面可以把海外华人新生代“请”进来,通过邀请他们来侨乡社会体验祖辈所生活的环境来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增强他们作为华人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主动地“走”出去,通过海外表演、学术研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密切与海外华人新生代的联系。“在这方面,汕头大学以及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专业化学术机构,可以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提供学术支撑。”陈景熙说,利用侨文化加强和华侨华人的联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以及海外华人社会、团体来共同协作努力。

而在当前探讨如何传承侨文化的话题中,张应龙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到底要传播什么文化的问题。在他看来,海外潮人看待侨文化的内涵与我们不尽相同,他们更重视传承潮汕家乡文化。侨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不同的历史年轮。老移民重视潮汕传统文化,新移民践行潮汕现代文化。侨文化对海外移民的影响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应该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传播潮汕侨文化。

张应龙对如何把海外华侨华人“请”进来也表达了自己看法。在他看来,侨文化也存在不同时期之分,对待不同时代、年龄的华侨华人,需要针对性地向他们传递同时代的侨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共鸣和认同。“事实上,现在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接触到的家乡文化不是我们自以为的华侨文化,我们应该用他们所熟悉的家乡文化去跟他对话,才能达到精准对接。”张应龙举例,针对年龄较小的华人新生代,就应该揣摩他们的心理,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去策划一些孩子们当下会感兴趣的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被熏陶。

侨批文物馆。

▷▶以文化传承为目的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经过保育活化的小公园开埠区,近年来成为市民游客品味潮汕文化的旅游打卡聚集地,今年为期一个月的汕头小公园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更是吸引了近百万的客流量,充分展示了汕头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硕果。

这么一片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经济价值的“宝地”,如何继续将其转化为可以触摸的文旅产品,从而激活旧区,推动汕头文化历史不断发展,近年来也成为不少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此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谢湜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欧阳琳浩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小公园数字化地图,这对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谢湜认为,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除了在空间立面、外立面上进行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发掘建筑和街区的故事、文化、内涵。数字化地图背后,其实就是小公园片区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点”“线”“面”。他补充道,“线”和“面”在地图上比较容易分辨,但是“点”的发掘需要透过地图,进一步找到其历史文化信息,这需要研究人员进行更充分的档案和史料发掘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以后充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化保育都具有重要意义。”谢湜说,这同时能让公众更多地领略到老建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唤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文化认同和思考。

在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方面,独立学者李宏新的观点则更“接地气”。今年国庆节前,有一个关于汕头小公园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的H5作品,获得高达35万的浏览量,他初步估计,近300名文艺青年受此吸引,来汕旅游。这更加坚定了他在“文旅融合”方面的见解。

“如今一个美誉度远比一百个知名度要更实际,文艺青年笔下的汕头,有着独具特色的解读,对汕头也是一种侧面的宣传。”李宏新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需要有外力的助推,更需要口口相传的口碑,因此“文旅融合”要懂得借助文艺青年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号召力,才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汕头旅游,传播汕头声音,讲好汕头故事。实际上,应该眼光长远,以文艺情怀吸引天下客,而不要仅仅局限潮汕、粤东。”李宏新分析道,对比整个大陆腹地,汕头的原生态海韵、架构齐备的民国建筑群,以及中西融会底蕴深厚的族群、地域文化——潮汕文化,是文艺氛围、文艺情怀的基础。

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短期内的确可以成为开展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现实资源,但陈景熙认为“文旅融合”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们之所以重视侨文化,是因为侨乡是连接着东南亚海外华人社会与中国内地之间重要的纽带和平台,实际上是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相通大业,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上的提升。”陈景熙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侨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更加长远、更有价值的。

■专家论道

陈春声。王涵琦 摄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

打好“侨”牌,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东南沿海有上千年海外贸易传统,跨国活动早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一部分。上千年来,潮汕的先辈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制度环境中,充满智慧地协调和利用各种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和文化传统。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指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文化传统里面,有很多地方的文化制度和风俗习惯,包括讲求商业信用的传统、互相帮助的传统,利用地缘和血缘等各种脉络来维系文化的传统,依然存在某种跟现代商业制度、现代国际关系、现代国际政治关系相适应、相契合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是被认为传统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根基里也含有大量可以跟一个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因素。这些因素称为本土现代性。

陈春声认为,21世纪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到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我们实实在在地可以从这样的本土现代性中汲取到文化的养分。不但对中国人民有好处,对周边国家的人民也有好处,这就要求学界做好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工作。

他表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文化自信。其次,要认认真真地回到中国文化本身的脉络中去,熟读中国的经典著作,了解中国自己的历史、制度,特别是中国人物质生活跟精神生活的精髓,需要细致入微地做很多具体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努力跳出教科书的框架,努力地葆有回归中国文化本位,建立本土学术规范的初心,并为此不懈努力。”陈春声说,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需要团队的集体智慧,但是最后能提出真正有突破性、有长远历史影响的思想的,一定是极少数的思想大师。他期待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也能出现像孔子这样可以产生长远的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

林伦伦。王涵琦 摄

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伦伦:

创新创业要传承好华侨精神

“侨批的产生和发展史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外交流史,它是潮汕社会发展史的物证,折射出海外潮汕人的诚信品德。”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伦伦近期正在做关于《侨批(银信)的保护、活化利用现状及其改善建议》的调研课题,在学术报告会上,他直言,当下研究侨批,就是要挖掘其背后的诚信内涵。

林伦伦解释道,侨批历史从有文献记载的清朝,一直到1993年,中间从没有发现过有误投或者漏投的现象。“有一些侨批只是简单地写上寄批人的名字和老家的村名,再写上‘贤妻收’,侨批员就会送到他的家中。”他指出,这种信用是非常特殊的,诚信不会因为历史而过时,这就是侨批在现代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林伦伦表示,现代创新创业,也可以从华侨身上获得启发。“潮汕人优秀的人文性格,在华侨华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林伦伦说,潮汕俗语“吃到无,背起沙包过暹罗”,体现的是老一辈华人华侨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漂洋过海去谋生的故事,在那样艰苦的创业环境下还能打拼下一番事业,练就了潮汕人在海外敢创业、能创业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如今,全国各地有200多个潮商会,在上海、北京都有潮汕人创业的身影,他们传承的是过去老一辈潮汕人的精神。

林伦伦认为,要想把这种精神传承好,每个城市的侧重点应该不同。例如汕头作为具有海洋文化意义的对外开放的城市,就要主打“侨”牌。“这也是汕头拥有全中国唯一的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原因,其意义就在于必须让汕头和过去一样,利用好全世界华人华侨,特别是一千多万潮籍华侨的力量,在这片热土投资来共谋发展。”

侨批背后隐含着华人华侨漂洋过海、在异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杨立轩摄

此外,林伦伦建议既要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利用学术研究和文化教学进行交流传播,同时也要发挥好商界的作用,更多地进行商业合作,让海外华人华侨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吸引他们回到家乡投资做生意,这才能加强华人华侨子女和祖籍国的联系。

林伦伦还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华侨,其三代都为家乡一所学校捐资。去世前,老华侨立下遗嘱,要求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家乡。儿子不解,老华侨回答道:“我的骨灰如果葬在家乡,你们就得去看我,就还会回到家乡。”原来,老华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持子女和家乡的联系。林伦伦说,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体现出华侨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子孙后代与家乡保持联系的期盼,因此,学界业界要多方面地建立和华人华侨的沟通和联系,不论是政府层面、学术层面、民间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各种渠道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