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梁世雄:首批入藏采风 速写农奴得解放

梁世雄是岭南画派第三代的领军人物,作为新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5月13日,“岁月雄风——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89岁的梁世雄将向关山月美术馆捐赠各时期代表作品20幅,《闳廓集——梁世雄手稿》也即将出版发行。

年近九旬,梁世雄一直传承他的老师关山月、黎雄才以及岳父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计划地将个人作品捐献给国家。4月15日,梁世雄和夫人容璞在广美简朴的宿舍楼里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讲述自己为艺术和理想拼搏的岁月。

梁世雄近照

19岁入党 党龄已有69年

1933年3月,梁世雄出生于广东南海。“我出生在农村,家里人都没文化。不过我的家乡有小桥、流水、荷塘、竹林,我常常会看到很多来写生的画家,潜移默化培养了我对画画的兴趣。”读小学时,梁世雄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美术老师何湛机,他是著名画家黄少强的弟子。1949年9月,梁世雄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50年,广东省立艺专与广州市立艺专合并,成立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梁世雄就读美术系,受教于黄新波、关山月、黎雄才等大家。

家庭的红色基因,让梁世雄一生都在坚持为党和国家执着创作,他的作品反映祖国大好河山,鼓舞人心,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梁世雄的姐姐梁甦民15岁的时候瞒着家里去云浮参加革命,解放战争中参加西江纵队上前线,也介绍了很多进步书籍给梁世雄看。在姐姐、姐夫的影响下,1952年,19岁的梁世雄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龄至今已有69年。

“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因意外不幸去世,家里母亲拉扯我们姐弟三人,非常不容易。小时候读书,我都是借钱交学费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了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梁世雄说。1956年,梁世雄23岁的时候,组织上计划派他到波兰留学学习陶瓷,然而他坚定地选择留在国内继续研究国画。这条路一走就是70多年,无论是上世纪50至60年代以人物画为主,还是70年代后专攻山水画,他从未动摇过。

新中国首批入藏采风画家 首度公开西藏工作笔记

1965年在藏北草原,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右二梁世雄,左一为刘济荣

今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日子。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965年8月,32岁的梁世雄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访问,成为新中国首批以现实主义题材描绘西藏的画家之一。“当时文化部要派浙江美院两位、广州美院两位老师去西藏,要求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因为西藏那边自然环境严峻,年纪太大的老师不行。浙江美院派了两位老师,广州美院就是我跟刘济荣两位老师。比较早的进西藏画画的艺术家中,画山水最早就是我们两个人,画人物就是黄胄。”历时四个多月,梁世雄先后到山南农区、藏北牧区、亚东林区以及中印边境,创作大量速写,真实记录了农奴翻身得解放,以及西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

梁世雄笔下的藏民

在梁世雄首度向媒体公开的“西藏写生日记”中,广州日报记者看到了怀抱婴儿手举彩旗的藏民,以及雪山、帐篷、骑马的牧民等,表情洋溢着幸福和喜悦。“那时,我像记者一样深入当地藏民的家中,了解他们的情况。”梁世雄说。新中国成立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多位藏民向梁世雄讲述了自己在旧社会做苦工、挨打、受欺侮的经历。一位叫做盘珠措姆的75岁的老阿妈这样对梁世雄讲述:“旧社会,鞋子当枕头,衣服当被盖,新社会什么都安排得很好,所以我晚上睡着也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也希望自己能再活75年。”梁世雄还记录了自己听到的西藏民歌:“亲爱的解放军啊,我们一块修路几个月。公路通了,你一定要到我家去一趟!你不用走路,我们有快马;你不用带干粮,我们给你磨最细的糌粑。亲爱的解放军啊,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梁世雄首次向媒体公开的西藏笔记

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梁世雄对当年在西藏的生活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了,然而在日记中,他记下了那段珍贵的生活:早晚温差大,气候寒冷,然而来采风的同志们尽最大的努力克服手足僵硬的困难,眼睛仿佛看不够,耳朵仿佛听不够,心里也时时洋溢着激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他甚至学习用藏语书写了“保卫祖国”“长期建藏”“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字样。

过去,当奴隶的年轻人谈恋爱、自由来往是不可能的。在反映西藏题材的作品中,梁世雄画了很多两匹跑马、两个人在湖边散步的景象,反映的就是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自由的天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西藏回来后,梁世雄在北京闭门创作五个月,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绘制巨幅国画《雪山雄鹰》。从1978年至2000年,梁世雄陆续创作了《高原江南》《嘎拉湖畔》《布达拉宫》《白云下面马儿跑》《喜马拉雅松》等反映西藏的作品,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讴歌。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梁世雄1965年《西藏写生》册页10余幅,以及多幅反映西藏新貌的作品。

为毛主席纪念堂绘画创作 工作笔记成珍贵文献

1965年12月于北京西藏办事处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绘制大画

梁世雄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也是第一批高校美术教师和第一批硕士生导师,他组织招收了第一批海外留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岭南文化。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一如他的老师关山月、黎雄才先生,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独特的艺术经历造就了他雄强雅正的艺术面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梁世雄“基于岭南画风之根脉,兼取北方画派之雄浑,尽一已之画事,展祖国江山之宏图。”

1985年,梁世雄成立岭南画派研究室,任研究室主任,1986年组织筹建岭南画派纪念馆。1977年,44岁的梁世雄参加以关山月(任组长)、黎雄才为首的广东国画创作组,为毛主席纪念堂绘画创作。他记录的《创作组工作会议笔记》,成为国家珍贵的文献资料。“退休前,别人是上班时侯可以画画,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他却是三更半夜才有时间画画。”梁世雄的夫人容璞回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梁世雄画了大量的突出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创作。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晓》《云峰叠嶂映松涛》等作品分别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为祖国山河绘新篇是梁世雄的创作动力。“我去过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也觉得中国的山水最美,人文景观也美,各种生态的变化很多。我追求作品要有地方特征、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希望把祖国各地的风貌都反映出来。”雪域高原是传统山水所罕见的题材,也因此促成了梁世雄在山水画创作实践极具开创性的系列母题。2003年,他以古稀之年,远赴新疆及中蒙边境收集素材,创作了大量表现胡杨林为母题的巨作。作为祖国西南、西北的边疆景观,其雄奇瑰丽,浩瀚恢宏非传统技法所能揽括,梁世雄正是通过其实地写生的探索实践,完成传统中国画语言对于题材表现上的突破,从而进一步拓宽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和图式变革。

“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画卖多少钱”

梁世雄西藏主题画作

“我是一介平民子弟,今天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我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作品捐赠给国家,以表达我对祖国的热爱。”容璞对记者介绍说,梁世雄没有拿过一张画去拍卖,大部分代表作都捐出去了。1957年,24岁的梁世雄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同学、容庚之女容璞结婚。“结婚的时候,他只花了30元就娶了我这个老婆。13块钱买了一张毛巾被,其他剩下的钱买糖果给朋友们吃。后来,同事们凑钱买了一对枕头送给我们作为贺礼。当时工资是每个月48.5元,记忆犹新。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画卖多少钱,而是把学到手的技术更好地表现生活,创作一些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我们对现在生活是满意的。”

1988年,梁世雄的作品《不尽长江滚滚流》被一位德国的收藏家出价4万元,当时的4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然而梁世雄把画当作如同儿子一样看待,不舍得卖掉。后来,他把作品《不尽长江滚滚流》捐赠给南海博物馆,回馈家乡,感谢家乡对他的培养。2009、2013年、2020年,梁世雄先后向广东美术馆、南海博物馆和关山月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捐赠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计70余件套,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2010年,77岁的梁世雄捐献助学金60万元,帮助家境贫困的美术学院学生。2019年,适逢容庚诞辰125周年之际,梁世雄将一生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共20件(套)51幅。

“初中的时候,老师把鲁迅的《论美术》给我看。书中提到,‘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这句话对我的人生、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梁世雄说。中学时代,梁世雄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美术老师,从来没想过后来会读完美术学院,并留校当教授。“可以说,现在是超越梦想了。希望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就,至于荣誉如何,就由他人来评定。”

人物简介:梁世雄:1933年生,广东省南海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州美院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副董事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毛主席纪念堂、广东省政协、广东省文史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出版有《梁世雄画选》《黎雄才、梁世雄访日画集》《岭南画学丛书--梁世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梁世雄》《梁世雄绘画六十年》《梁世雄书画集》《搜妙创真--梁世雄山水写生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