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坚持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之道,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和文化实体,并在坚忍不拔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和逻辑必然
“两个结合”的论述,是在阐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阔视野和价值取向的框架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不渝,笃行实践,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这个纲领性文献中,把“两个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国的具体实际考虑问题。而当今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就逻辑地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这个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绵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舍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舍弃了精神价值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价值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理念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不可或缺条件。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华大地与时俱进地蓬勃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具备坚强的民族文化价值支撑,它就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来、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精神价值,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粹所在,是中华民族民族性的特质所在。所谓文化的民族性,应当而且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挖掘,并应该从文化的现代性方面给予具有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阐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可以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质、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的层面进行创造性地诠释。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要综合考察、运用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结合点展开研讨,并通过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通之处的研究,理性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理所在、真理所在,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其重要工作之一或者说应当着力的重点之一,是对于中国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继往开来的创造性阐释和构建。中国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滋养。阐旧邦以辅新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民族文化价值的精神支撑,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从逻辑上和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从民族性的一面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质、民族底蕴,进而阐释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共同价值的相通相融之处,彰显中华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然要求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追随世界文明的潮流,以现代化为追求,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彰显出其应有的现代性,从而为新时代使命的完成提供充满生机、昂扬奋进的精神指引。为此,应当用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来衡量并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价值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符合现代化的要求,这就是: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建构精神价值,助力民族复兴,有益世界文明。
三、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
我们正在大力倡扬并积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标识和载体,是探索、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更是典型的民族文化标识。
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重要的前提之一,是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我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纽带,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桥梁,是“中国特色”的历史依据,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的依据所在。
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依托并壮大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内在的精微的动力,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方式,勤劳勇敢的淳朴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时代要求和方向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华民族在百年来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全民族的自觉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实际,由特定时期的国内状况、国际情势、历史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其中,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引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精神滋养,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文化整合价值认同的依据。吸收国外的优长之处是文明借鉴、强大自我的需要。我们应自觉参与全球化进程,融入全球化潮流,和平发展、与人为善、与邻为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挺立价值自我和民族自我,上下同心,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质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要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坚持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之道,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