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品牌活动“大师下午茶”在广州文艺市民特色空间(广州书画专修学院)举办。活动邀请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初生,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笔华、青年书法家秦光明一道,向现场古琴爱好者、市民群众普及和分享琴铭的赏鉴与制作知识。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联、南方报业289艺术、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海珠区文联、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协办。广州市文联组联部、海珠区文联、海珠区书法家协会、书画专修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以及众多文艺爱好者、青年学生和市民群众参加活动。
“琴铭融合音乐、文学和书法之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文心雕龙·铭箴》清刻本中记载道:“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铭是指历代铸、刻在器物上的一种文体,用以警诫自身或记述德泽功绩,如成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
琴铭则是刻在古琴上,其内容除了颂赞之外,往往附有琴名、制琴时间、制琴者姓名籍贯及与此琴有关的特别经历等,可为鉴别考证古琴的年代、制作人、收藏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琴铭往往由琴人、诗人、书法家、雕刻家共同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陈初生介绍道:“制作琴铭,首先必须要有琴,懂古琴;其次要懂文学,会写诗,因为琴铭多四言,是《诗经》的传统,也有用《楚辞》体、散文体写作琴铭;再次,要会书法,甚至会篆刻。”
为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琴铭的厚重历史与艺术魅力,秦光明介绍了唐宋明清历代名琴的琴铭。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霄环佩”琴,相传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琴上铭文包括:琴底龙池上方有篆书“九霄环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有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一方;池左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琴足上方行书:“霭霭春风细,琅琅环珮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凤沼上方有“三唐琴榭”篆书长方印一方,下方“楚园藏琴”印一方。该琴的琴铭不仅承载了尤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因丰富多样的书法而增添了艺术价值。
丰富琴铭题材,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之美
谈及自己对琴铭的最初兴趣,陈初生介绍道,他是在退休之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古琴的。正如他在《三馀斋琴铭》自序中所介绍:“年过六十,退休赋闲,始随岭南琴派传人谢导秀先生习古琴。弹操钝迟,蓄琴则速,不数年,竟多张壁。乃效前贤,就所获者自撰自书自刻之。”
得益于文学、书法篆刻领域的深厚功底,陈初生创作琴铭很快便能得心应手。他介绍道,“我的琴铭,在题材内容方面较古人有所扩充。”包括思乡、爱国、怀师、纪胜、辨材、识曲等题材。
爱国题材多记载重要活动。如2012年,陈初生为首都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制作的“人民万岁”鼎书写铭文,为了纪念,他便将自己的一张藏琴取名为“国鼎”,并铭辞曰:寰球之东,中华泱泱。鼎铭宪法,万世其昌。
怀师题材则为怀念恩师所作。陈初生读研究生时的恩师容庚先生字希白。2012年,陈初生收藏了扬州马维衡监造的琴,命名为“希白”。铭曰:“铮铮其骨,霭霭其容。赓绝发覆,功勒金铜。高山巍巍,流水淙淙。丝桐共振,长颂宗风。”这段琴铭寄托了陈初生对恩师的无限敬仰怀念之情。
涉猎古琴十五年,陈初生精心研究琴艺,自撰、自书、自刻铭文,目前已有琴铭共80则。他将这些琴铭结集,因自己斋号“三馀”,取名为《三馀斋琴铭》,并由当代诗文注释名家、书法家、学者沚斋陈永正教授,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史专家徐续先生题序。“希望借助这部琴铭集,与广大‘艺友’们互相交流,共同丰富当代琴铭的创作,切实为传承传统文化做一些事情。”陈初生介绍道。
活动最后,刘笔华还用古琴演奏了一曲《碧天秋思》,现场乐韵悠扬,音乐、文学与书法之美交相辉映,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感染着在场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