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增城挂绿人文讲堂带你汲取经典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更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

8月21日,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挂绿人文讲堂”第七期“阅读,与经典同行”主题活动,在洋溢浓浓书香的增城区图书馆举行。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受邀作专题演讲。

在周建平看来,经典阅读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特殊意义。周建平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引导听众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经典,守护文化根脉

“经典似酒,储藏越久则越加醇厚;经典永恒,不断诠解但意犹未尽;经典常新,总能激发灵感、激情与希望!”周建平开宗明义,提及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经典堪称中国的瑰宝,中华的文化之精粹。从阅读经典中汲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复兴与发展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力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句出自明代顾宪成的名句,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一种推己及人的真实写照。以此为纲,周建平通过旁征博引,传授了丰富、深刻的文史知识。

经典之作,上穷千古而百代不衰——

孔子的《论语》,“仁、义、礼、智、信”成为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民族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人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思想源头。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经之王,传遍世界各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发出强有力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救亡意识。

经典之作,传布中外而启迪民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塑造了哲学一开始的模样。经典图书亚当·斯密的《富国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世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点燃了革命思想的火花,让人类在探索历史的进程里看到前进的方向。

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古今中外,经典迭出,灿若星辰,境界高远!阅读过后,经典将如何具体影响人们的生活?

周建平以“把理论变成故事、用故事承载思想、以思想激发情怀”的讲述方式,结合生动翔实的例子,表明了文化自信对个人和国家带来的深刻改变。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言:“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读书求学何尝不是如此?《站着上北大》作者甘向伟曾经是北大的一名保安,他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方向。

无独有偶,中山大学的保安杨顺曾经是学校的旁听生,他一边学习,一遍请教瑞典姑娘晓梦。如今,杨顺收获了爱情与学习的机会,喜结连理,与爱人双双留学瑞典。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世界读书日的一个传说。”周建平说,西班牙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而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则是一本书。从此,书籍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广州当年的“猪肉佬”宗永强风雨无阻地苦读多年,最终成为香港大学教授、系主任;曾经口吃的上海姑娘纳兰泽芸,深受《假如世界再给我三天光明》的影响,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为一名作家和演说家……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牛顿也有名言:“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周建平指明,“巨人的肩膀”就是记录前人成就经验的书籍。

从个人经验和历史回望,看到阅读经典之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周建平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将助力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典阅读正是致力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周建平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