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怀集县是“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发源地。上世纪70年代,2.5万名青年民兵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让3.5万亩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旗帜,是广东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6月13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在肇庆市怀集县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调研成果交流和送培训到基层活动,从文化赋能、绿美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绿色通道品质、造林优化、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分享主题调研成果,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进一步走深走实。
省政府参事室党组成员黎泽林表示,今年来,省政府参事、馆员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前往全省各地市开展解剖式蹲点调研,聚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形成11篇高质量专题调研报告,充分发挥参事馆员咨政建言作用, 深谋高质量发展献良策。当前,肇庆市怀集县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很多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与怀集县基层一线的同志进行交流,听取并吸收各方意见,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力争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实施,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奉献智慧力量。
6月13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在肇庆市怀集县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调研成果交流和送培训到基层活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摘选部分精彩观点和建议:
赖斌:“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与塞罕坝精神同质,是广东红色基因的绿色典范
赖斌作《关于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委宣传部原巡视员赖斌分析并阐述了“岳山造林”的历史概况,以及怀集县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赖斌表示,对标“塞罕坝精神” ,“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有着不少相同的精神特质和广东特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核心理念的时空延续,是广东红色基因的绿色典范,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广东特色,展现了久久为功的坚定信念。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关系着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显得愈发突出重要。在赖斌看来,“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旗帜,是广东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东在新时代重担使命、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价值指引。
赖斌建议,应高站位认识“岳山造林 ”光荣传统,从高站位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组织成立省、市工作专班,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一条红绿径——突出“红色资源+绿水青山”主题,建设一处展览馆,拍摄一部纪录片,出版一本书籍,发出一个文学艺术的集结号;利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杂志等权威媒体,开展庆祝“岳山造林大会战”50 周年系列活动,加大对“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宣传,把弘扬“岳山造林 ”光荣传统融入广大群众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借鉴塞罕坝经验,将岳山林场打造成全省党建、 社科、林业、教育等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杨兴锋:文化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不可替代作用
杨兴锋作《以文赋能 发挥文化在绿美广东中的引领作用》发言。
“今年是‘岳山造林’50周年,建议借此契机,省市联动、集中力量,深入发掘‘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丰富内涵,高位部署‘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学习宣传,促进你追我赶建设绿美广东的生动局面。”省文史馆馆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原主任杨兴锋表示。
杨兴锋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少文化支撑,文化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绿美广东的精神价值在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以及倡导全民参与绿色生活的态度。绿美广东的文化价值在于通过发掘绿色生态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生态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化产品的繁荣、生态旅游与文化体验的结合、自然教育与生态意识的提升。
去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肇庆市和怀集县联合打造岳山自然保护区科普研学基地,运用大量老照片,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还原了上个世纪70年代怀集“岳山造林大会战”的情景,传播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光荣传统,成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新空间。
不过,当前文化赋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杨兴锋提出,要大力发掘、传播绿美广东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激发全社会投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热情;高位部署“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学习宣传;引导和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艺术性强、感染力大的生态精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与生态深度融合;加大生态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品牌;构建广东特色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实施高质量媒体传媒,彰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精神魅力。
刘洪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是在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的提升
刘洪盛作《关于加强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环境整治质量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洪盛系统概括了广东省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全省各地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并指出了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存在的三方面突出的问题。
如何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乡村环境整治质量?刘洪盛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小切口”,做好环境整治“全覆盖 ”文章,打造一批绿美乡村示范点、示范村,让每个村庄群众都能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补齐乡村环境短板;
二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强化系统思维,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是在完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的提升,融入村庄规划统筹考虑,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增强乡村绿化的多样 性,体现乡村的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要在持续推进植绿增效、推动乡村发展和养护管护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乡村风俗习惯相适应。
四要破解投入筹措难题,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内涵,健全社会企业、乡贤、回乡创业新农人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平台、 指引和政策激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绿化美化和乡村振兴。
徐颂军:举全省之力打通我省南岭国家公园创建的“最后一公里”
徐颂军作报告
南岭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框架“两屏三带”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主体,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对构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及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省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颂军认为,南岭国家公园设立申报必将是我省生态建设重大突破,并填补我省国家公园的空白,因此,必须举全省之力,打通我省南岭国家公园创建的“最后一公里”。
他建议进一步启动广东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研究,树立国家公园品牌,打造国家公园的广东样板。构建林业大科普格局,提升全民对国家公园的认知素养。
同时,加强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人才储备,积极引导转岗就业,鼓励专业人才转型。如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研究生定向和在职联培机制等,吸引优秀林业管理和科技人才在基层从事国家公园建设,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还可以积极引导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周边居民从事护林员、生态管护员等岗位工作,或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生态旅游服务等,拓宽社区居民就业渠道。
陈敏: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陈敏作《关于有效提升我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陈敏重点阐述了全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碳汇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的系列建议。
她建议,实施严格的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充分用好用足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等激励政策,加快研发和推广经济适用的红树林营造修复技术,是积极推广红树林种植-养殖模式,积极拓宽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渠道,积极发展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社区,从而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林秀玉:让广东绿色通道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态线、风景线、发展线、幸福线
林秀玉作《关于大力提升我省绿色通道品质 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建议》发言。
省政府参事、省人大常委会原一级巡视员、预算工委原主任林秀玉针对现有的绿色通道品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指出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制定全省交通通道绿美规划、加快建设绿色通道优美林相、着力形成绿色通道建设合力、探索适合地方实际的运维机制、提升绿色通道绿美经济”等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可将交通系统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景观交通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增加城市景观的品质;打造绿美通道示范区,突出红线内生态景观带的“多样性”,突出红线外生态景观的“协调性”;协同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快行系统”,绿道、碧道、古驿道、森林步道四种“慢行系统”和滨海绿美景观带的品质提升工作;让广东绿色通道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态线、风景线、发展线、幸福线。
蔡玉明:桉树产业具有林业最完整的产业链
蔡玉明作《优化桉树改造 高质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发言。
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副总编辑蔡玉明分析了桉树的“是”与“非”,以及目前做优做“美”桉改工作的新进展,分析改桉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桉树产业空间布局一张图、建设万亿元级桉树产业工程、做优做‘美’广东桉改、优化资金保障,丰富‘钱袋子’、做好优桉的舆论引导”等方面建议。
“桉树产业具有林业最完整的产业链。多年来,我省欠发达地区的山区林农通过桉树产业脱贫致富。”蔡玉明认为,桉树产业是广东林业的重要产业,优化桉改是绿美广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制定未来我省桉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把科学发展桉树产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林炜: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林炜作《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建议》发言。
省现代社会评价科学研究院院长林炜总结了全省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效,指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从“提升重要性认识、强化执法力度、强化保障能力、强化保护和建设、强化宣传引导”角度提出进一步加强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他表示,古树名木是记录生态变迁的“活化石”,具有生命的“活文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要完善“一树一档”,实行全面挂牌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用好林长制这个重要抓手,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各级林长制督查考核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范畴,加强日常巡查巡护。强化部门协同,深化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打击整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有效衔接,形成监管执法合力。
李晖:让茶产业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发光发彩
李晖作《提高茶品牌竞争力 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发言。
省政府参事、省生态环境厅原一级巡视员李晖总结了茶叶发展及品牌建设现状,指出目前茶叶品牌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如何提高茶品牌竞争力,讲好广东茶叶故事,强化科技与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提出建议。
“让茶产业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发光发彩。”李晖表示,产区政府可牵头推动政、企,协会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项目引导作用,培育龙头、发展新业态、加快从公共区域品牌转化为著名商标和品牌。通过政府主导,多维度发力,科技、人才和文化赋能,必将推动茶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在良性竞争中,培育出极具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