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读懂国画故事之趣,感受本土雕塑之韵,体悟生活设计之美——省宋庆龄基金会“美育公益课堂”走进广州、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

2024年10月24日至25日,省宋庆龄基金会“美育公益课堂”走进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第十五讲)和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第七讲)。此次进校园的“美育公益课堂”有美术鉴赏课——《中国画里的故事》、“非遗”技艺分享课《中国本土雕塑及制作》以及《生活中的设计之美》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精彩,受到港澳台侨学生以及外籍学生的热烈欢迎。省宋庆龄基金会“青美会”成员,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封岩,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金礼贤等参加活动。

在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演讲厅,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黄唯理向在场一百多名师生讲述中国画背后的故事。黄唯理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领同学们赏析中国画,从色彩斑斓的壁画到讲究笔法技艺的绢画、纸画,逐一分享其中的故事。黄唯理先以汉代马堆墓艺术品为例,让同学们体悟中国画的意象深远之特点,领略西安壁画与敦煌壁画中的中西元素融合魅力及丰富的想象色彩。随后,向同学们展示名画中的局部细节。如《洛神赋》中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如《韩熙载夜宴图》奇妙地呈现五代大臣们丰富的生活,又如《溪岸图》的静谧深远、《万壑松风图》的雄伟壮观、《溪山行旅图》的磅礴大气等,展现着宋代绘画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黄唯理结合舞剧《只此青绿》赏析《千里江山图》,并分享画家王希孟的故事,带领同学们体会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在文人画方面,黄唯理以赵孟頫《秀石疏林图》为例,阐释文人画中的书画同源理念,让同学们深刻领会文人画布局精巧,线条干湿浓淡、粗细有致的特点。黄唯理还介绍了岭南画派中的重要画家及作品,如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绿色长城》,展现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壮丽与辽阔。最后,黄唯理分享了写生经历,讲述赴汶川写生时的震撼场面,并以此为例,鼓励同学们勇于贴近生活,勇于记录历史。

在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报告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赵健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生活中的设计之美”的专题讲座。赵健通过引入“公共艺术”的概念,让同学们对公共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悉尼奥运会纪念柱列”案例,赵健指出纪念场所的开放性,且利用剩余建材来打造,这一方式体现了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理念;接着,他通过“洛杉矶盖地艺术中心景观”案例,强调景观不等于绿化,绿化也不等于名贵花卉,艺术能凸显场地特色,并在节水、节能等方面发挥作用;他还通过“柏林勃兰登堡地区公共绿地”案例,解读了艺术与社会规范、人的下意识行为之间的有趣关系;随后,他以“罗凡米尼机场的北极圈地标”案例展示了地理标志、地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红”要素和“打卡”行为;而后,他以“南宁高速公路公共艺术作品”案例说明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人人都有可能创造艺术。赵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浅出、具体生动的案例、语言、问答等方式,引导同学们学会立足自身、立足学习、在生活中辨认并欣赏“宏大且细微、具体且多元”的艺术。最后,赵健还勉励同学们: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

在广州、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非遗课堂,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增丰将中国本土雕塑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引导同学们探寻本土雕塑的发展历程。石家河文化与红山文化的陶塑作品以自然、原始的审美意趣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精湛的铸造技艺,彰显古人的智慧,同时期质朴有力的石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力量与威严的崇尚;东汉时期,造型奇特的说唱俑鲜活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唐三彩大胆而独特的色彩运用,则展现出唐文化的开放包容特质;元代彩绘石雕体现雕塑技艺的进步;宋代晋祠圣母殿内的彩绘泥塑则生动地诠释了宗教本土化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王增丰还重点讲解了中国本土雕塑的风格与特色。通过展示南方木雕、北方石雕等案例,让同学们直观体会本土雕塑的地域风格。随后,在王增丰的指导下,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雕塑的技法,动手揉捏陶土投入创作之中。通过切身体会,同学们从学习生活中汲取灵感,学会用艺术表达自我,提升审美判断力。

图片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黄唯理《中国画里的故事》专题讲座

图片

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赵健《生活中的设计之美》专题讲座

图片

王增丰讲解中国本土雕塑,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图片

在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青美会”向授课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图片

在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金礼贤向授课教授颁发纪念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