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青春的奔赴》澎湃正能量与大流量

《青春的奔赴》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的奋斗轨迹,鲜活生动地呈现了在不同代际间传承发展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10月1日到10日连续10天,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马志丹导演,广东卫视马志丹工作室推出的系列纪录片《青春的奔赴》在广东卫视播出,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青春的奔赴》10集平均收视率0.186%、平均收视份额1.049%。《青春的奔赴》系列短视频+成片在触电新闻、学习强国、广东卫视新媒体矩阵、优酷等平台上线,截至2024年10月23日,触电新闻单平台播放量240万(其中第10集《你的痛,我懂》24小时播放量17.8万),广东卫视新媒体矩阵播放量31万,学习强国单平台播放量6.3万。

图片

《青春的奔赴》是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讲述了邹子龙、锁旭宏、张镇、何大智、李文娟、王子昕、孙小丽等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成长故事。纪录片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的奋斗轨迹,鲜活生动地呈现了在不同代际间传承发展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发挥微纪录片体量轻盈、风格灵动、网感强等优势,《青春的奔赴》采用融媒体创制思路,也是一次微纪录片的创新表达。

对焦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榜样

《青春的奔赴》系列纪录片包括了八个选题,讲述不同领域优秀青年的职业成长故事。

《绿手指的夏天》的故事发生在广东珠海,曾经的韶关市高考文科状元、北大人大双学位毕业生邹子龙,创立了绿手指有机农场,14年来,从摸爬滚打自救到建有机餐厅、生态加工厂和幼儿自然教育,吸引了400多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图片

《深中通道建设中的“重器之眼”》记录下大国制造的故事:2023年4月,离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合龙施工还有2个月。为了保证沉管管节的安装精度,来自甘肃山区的测量主管锁旭宏与团队研发了新型测控系统。创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这些青年迎难而上,以自主设计制造的“深海之眼”,实现了最后一节沉管严丝合缝接头安装的成功。

《我带着民族管弦乐团“彩云追月”》对焦2020年秋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镇主动接过民乐合奏课的教鞭,组成全新的专业队伍——“华南师范大学民族管弦乐团”,带领着他的学生们不断向前。

图片

《高山台里的笔记本》记录清远微波站高山台站值班员王子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的过程,逐渐堆叠的笔记本见证了她从青涩到熟练、由畏惧到坦然的蜕变。

《古龙窑裂变》讲述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何大智跟随父亲——岭南陶艺大师何湛泉研修传统陶塑制作技艺,将岭南石湾陶塑技艺与中国传统美学、当代国潮元素有机结合,以更新颖、更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岭南陶艺文化。《遇见帕米尔》讲述了90后四川姑娘李文娟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奔赴边疆,扎根在帕米尔高原深处的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为当地百姓用心用情服务的故事。

图片

《四只瓢虫 有机的!》对焦4个从城市回归乡野田间拾起镰锄的新农人,由于共同的理念,他们走到一起成立了“四只瓢虫”,经历过创业跋涉在平常之处种出了青春旋律。《你的痛,我懂》讲述了孙小丽医生及妇科团队知难而上,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天河院区开设了“盆腔痛与性医学门诊”,为患者开展综合诊疗模式,团队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前列。

图片

图片

《青春的奔赴》里的年轻人,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双向奔赴。

深掘微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青春的奔赴》前期的选题酝酿和调查研究深入而精细。系列纪录片单集时长12至13分钟,极大缩短了制作周期和资金成本,70%作品从拍摄到播出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

《绿手指的夏天》(上)的第一个镜头,陈奕好讲述为丈夫邹子龙创作了十几年而未完成的名为“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画作,紧接着邹子龙围着瓜架、自报姓名出场,之后是他身后的农田和拖拉机。12分钟的纪录片里,邹子龙一边到田间地头管理农业生产,一边介绍着绿手指农场的运作方式,农田规划、生物防治、物理防护等等。各种环保生产方式一一呈现,邹子龙的讲述充满着密集的知识点,紧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第三集片尾,回到陈奕好和三个孩子的生活片段,为“鲜花插在牛粪上”作出了新的注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跃出农门”,到新时代北大研究生自愿返归农业,中国新青年在乡村振兴的洪流里,脚踏实地地践行了创造有机新生活的理想,从而实现了个人价值的飞跃。

图片

人物成长轴线与主要事件叙述相得益彰,而除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外,全片呈现的大部分是原生态抓拍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细节,很多叙事推进直接交付给片中人物去叙说。

导演以精巧的布局和纪实的手法,将观众带入满溢着生命气息的新青年创业生活,重塑了人们对于创业艰难的认知标签,人与自然和美共处的盎然生机,有机农业带来的健康愉悦,呈现出强烈感染力,实现了“春风化雨”入人心的正能量宣传。

图片

纪录片在广东卫视大屏播出之后,网络传播声量持续辐射。不少同行和观众留言:“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真实的记录,把十多年的跨度浓缩为短短的三十分钟。”“请马导的镜头继续跟踪,让我们看到绿手指点的更快,更多,更好。”

力推精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背后,有纪录片工作者的坚守和热爱。10月9日一早,刚刚结束《青春的奔赴》系列片后期创作,导演马志丹前往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大会上,四十年躬身深耕纪录片领域的马志丹说道:“今天能见到这么多优秀的同行,又给我蓄了一把力。拍摄纪录片,让我有机会去阅读多样化的人生,让我的生命维度变得更厚实、更丰富、更广阔。身体终将老去,我心依然年轻。我永远是中国纪录片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