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岭南文化的摆渡人:张春雷与他的文化遗产守护之旅

简介

张春雷,1951年生于河南武陟,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历任广东省工艺美术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等,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端砚和艺术印章雕刻,40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20多件(套)作品获国家和广东省工美展金银奖。

在岭南大地的文化长卷上,有这样一位行者,从核试验现场的防化兵到工艺美术行业的领军者,从非遗传播者到历史文化名城立法倡导者,他用三十五载春秋编织出一张守护岭南文脉的经纬网。他就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春雷——一位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匠心守护文明根脉的摆渡人。

一、军旅淬炼:从守护国家到守护文化

提及张春雷,人们总会将他与非遗、工艺美术、端砚等词汇紧密相连,他的名字仿佛就是一张岭南文化的名片。然而,鲜有人知晓他早年曾是一名军人,参与过新中国的一段绝密往事。1975年冬,广州军区抽调80名干部战士组建成防化连,西进新疆,秘密参加了一次核试验的效应工作。在那片荒芜而神秘的土地上,他见证了国家的力量,也深刻体会到了“守护”二字的重量。这段经历,如同一块磨刀石,磨砺出了他对守护的深刻理解:“国家需要守护者,文明更需要摆渡人。”

1990年解甲归来,张春雷转身叩响工艺美术的朱漆大门,一头扎进传统技艺的海洋。从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精通,他用自己的双手触摸着每块石头的温度,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他成为了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40余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用实力证明了传统技艺的价值。那时,中国尚未有“非遗”的提法和概念,但他已悄然踏上了文化守护的征程,成为了岭南非遗保护的先驱。

二、立法破冰:为文化遗产筑起制度屏障

2003年,广东工艺美术企业改制濒临凋零,传统工艺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危机,张春雷深知:“无制度之根,传统技艺终将凋零。”于是,他提笔疾书,以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直呈《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立法保护的建议》,这份建议不仅凝聚了他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思考。建议很快得到省有关领导的批示,并推动了《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的诞生。这一规定的出台,如同为传统工艺美术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明确了保护的对象、措施和责任,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落地后,他奔走疾呼,为行业争取1800万元保护资金,推动职称评审体系革新,让“大师工作室”如春笋破土,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2011年,广东工艺美术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这一数字的飞跃,不仅是对张春雷立法破冰之举的最好诠释,更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然而,张春雷并没有止步于此。2020年底,张春雷担任广东省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后,第一件事便是率队赴潮州开展“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精品城市建设”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关于将我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活化利用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呈报省有关领导,建议很快获得批示,最终推动“加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缮和资源活化利用”写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此后,张春雷持续跟踪全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展,先后组织调研组深入广州、梅州、肇庆等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实地调研,于2022年提交了《关于将〈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纳入省十四届人大立法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将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立法保护纳入省级立法计划。省住建厅牵头起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后,他从专业角度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为《条例》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历时三年的立法进程中,张春雷始终立足专业领域主动作为,以扎实的研究成果推动《条例》制定。2025年3月,《条例》终成岭南文保“宪章”,为千年文脉筑起法治屏障。

三、非遗创新:让传统技艺绽放时代芳华

“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血脉。”张春雷深谙,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芳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而要付诸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中国的非遗事业始于2005年3月26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颁布,而各省的申报工作从2006年开始。2006年,张春雷被聘为广东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传统技艺组组长,2016年被聘为广东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至2020年,他担任省非遗专家期间,参与组织评审通过的省级非遗项目13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5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5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1个。此外,他积极推动了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从潮汕文化的细腻温婉到连南瑶族文化的粗犷豪放,从茂名冼夫人文化的历史深邃到东莞水乡文化的灵动秀美,他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努力下,又有多个生态保护实验区涌现出来,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更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张春雷认为,非遗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找到新的生长点。他希望在大湾区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选择若干所条件较好的院校,通过支持推动他们设置相关非遗专业,编写非遗教材,引进非遗大师级传承人进校授课,开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等,较好地解决当前非遗传承人群文化水平较低和后继乏人等问题。于是,他参与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非遗学院——广东轻工非遗学院的成立。这所学院不仅注重非遗技艺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非遗从“后继乏人”走向“青春涌动”。

张春雷认为,非遗工作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能参与其中并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人生的荣幸。2022年,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成为岭南非遗的鲜活标杆。

四、学术深耕:为文明传承立言存史

“无学术之基,保护终是空中楼阁。”因此张春雷始终致力于学术深耕,为文明传承立言存史。他主编的《匠心南粤·广东当代工艺美术精品选》三部曲就是他学术深耕的代表作之一。这三部书入编了125位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479件,首次专门介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通过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展现了广东工艺美术的辉煌历程和独特魅力。它们如同三部史诗,记录着广东工艺美术的兴衰变迁和发展脉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此外,张春雷还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意识到广东尚未有专门为文化遗产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张春雷于2021年发起了“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会议每年吸引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参与,他们在这里碰撞思想火花、共探文脉传承新径、推动文化遗产“双创”发展。五载默默耕耘,“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不仅成为了广东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面旗帜,更成为了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

近年来,张春雷时常奔走在广州、清远、珠海、湛江、阳江、肇庆等省内各个城市,为当地非遗保护基层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讲授“非遗如何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在文旅融合时代 发展非遗主题旅游”“我国的非遗体系建设和如何进校园”“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课程,手把手指导非遗传承人如何申报省级、国家级传承人,老字号企业如何申报非遗项目,逐字逐句修改文字材料,逐帧逐秒去审视频材料,犹如一名人民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他常言“申报成功与否,经常取决于细节”。

五、跨界织网: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独木难支,众擎易举。”张春雷深谙,文化遗产保护需打破壁垒、跨界联动。因此,他始终致力于跨界织网,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他深知,只有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他积极推动深圳文博会工艺美术展的诞生和发展。文博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展会,不仅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张春雷作为文博会工艺美术展主要组织者,为文博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06年,他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至今仍在沿用,早已成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品牌奖项,发挥了“以奖促展,以奖促创”动力作用,为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今,文博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4年1月,张春雷被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多年来,借助馆员建议“直通车”的渠道,他陆续写了十几份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相关领导的批示,极大推动了广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018年,张春雷撰写了《推进粤港澳非遗平台共建共享 提升大湾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议,利用在广东省参事决策咨询会汇报的机会,当面向广东省主要领导汇报了广东非遗展示中心建设遇到的问题,并希望能尽快解决。时任广东省长马兴瑞在会后很快就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落实了广东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用地等问题,并把这个项目作为广东省文化标志性项目。

此后,张春雷积极参与广州地铁11号线非遗主题站点的建设。作为非遗地铁站建设的非遗专家,他亲自指导广州地铁集团对多个重点站进行融合设计,将地铁站打造成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让通勤之路化作文化长廊,方便乘客近距离领略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凭借多年来参与传统文化类项目评审工作时的感觉和认知,张春雷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有一个重要的载体——老字号企业。他撰写《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老字号企业如何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参加第四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发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关注。在他努力推动下,省有关部门最终将老字号企业列入《广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1-2035年)》保护对象。他呼吁要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思考老字号在当下的保护、传承、发展等问题,鼓励老字号企业这一个庞大的群体要发挥自身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中来。

如今他正致力于推动创建传统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希望通过政府牵头,文旅、商务、中医等部门联动,以广药集团为核心,高校、中医院、中药企业、中药种植、中药材市场、中药研究孵化机构等积极参与,编织一个传统中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宏大网络,为广东乃至全国中医药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张春雷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广东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担当。他不仅是岭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广东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的杰出引领者。从二十二年前执笔谏言保护传统工艺,到今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立体网络,他始终是那个在文化长河中摆渡的舟子。他摆渡的是非遗技艺,传承的是文化基因,引领着我们抵达文明的未来。

当我们在广州西关永庆坊触摸广彩的温度,在岭南印象园聆听咸水歌的悠扬时,不应忘记这位74岁仍每天奔走于街巷之间,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的摆渡人——他正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期待更多人与他共赴文明守护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