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墨骨 心田泽雨——记当代书家许鸿基先生
在岭南郁郁葱葱的文脉沃土上,许鸿基先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书坛中坚与领路人。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担任过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他以沉雄厚重的笔墨享誉南粤,其身影,如榕树般扎根岭南,其影响力,却早已超越地域,泽被四方。

鸿基先生浸淫书道数十载,其艺事根基深植于中华正脉。他尤以精研“颜体楷书”与融会“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风格”而著称。观其颜楷,深得鲁公神髓,笔力雄强,结体宽博,气象正大,于端庄肃穆中透出刚健的生命力;而其取法经石峪之作,则化千年摩崖石刻的“浑朴苍茫、自然天真”于笔端,线条如屋漏痕,结体宽舒,在磅礴大气中流淌着古朴的禅意。这两种看似一工一放、一北一南的风格,在先生腕下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经过心源的熔铸,融会贯通,形成了“平正中寓变化、雄浑处见中和”的独特书风。这份深厚的艺术造诣,不仅闪耀于岭南书坛,更曾远播齐鲁——先生在泰山美术馆,与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会长孙启新共同举办金刚经书体作品联展,便是其艺术跨越地域、赢得广泛共鸣的明证,成为南北书艺交流的一段佳话。

我与鸿基先生的翰墨之缘,始于河北邢台那场以颜体为专题的书法盛会。彼时,先生作为岭南颜楷的杰出代表,风姿卓然,言谈温煦。其待人接物的谦和与对书艺的真诚,令人如沐春风。自那相识,我便有幸以晚辈之礼,常向先生请益。无论是南下羊城,还是借先生公务北上之机,每一次交流,聆听其对笔法、章法乃至书道精神的见解,都如醍醐灌顶,获益匪浅。先生待我情谊深厚,既有师长之严,更有亲长之慈。

这份情谊,最珍贵的见证莫过于先生惠赐书作。承蒙厚爱,他先后为琅琊颜氏文化事业题写了庄严大气的《琅琊颜氏文化馆》馆名,为园林景观挥毫了意蕴悠长的《清风雅苑》匾额,并赐予多幅楹联、铭文。其字,骨力充盈,气韵沉雄,每一笔都仿佛凝聚着千钧之力,又饱含着对文化传承的深情。其书作“利行淡远,平正中和”。这八个字,墨韵淋漓,更如金石之言,既是他毕生书艺追求的核心凝练。题写的砚铭:“泽雨无偏,心田受润”,承载着长辈对晚辈如春风化雨般的期许与无言的慈爱。先生题写古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十八个古朴雄浑、力透纸背的大字,不仅是他书艺的精彩呈现,更是其崇尚积德行善、推重诗书传家这一朴素而崇高价值观的赤诚表达。

许鸿基先生对山东费县颜真卿文化事业的倾力支持与深厚情谊令人感佩。虽身居岭南书坛要职,先生心中却无丝毫地域界限,唯有对颜鲁公忠烈风骨与巍峨书艺的无限敬仰,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感。他以如椽大笔为费县文化地标题写重要标识,更以其在书坛的影响力,积极穿针引线,搭建起岭南与齐鲁书法交流的坚实桥梁。这份“超越地域的文化担当与赤子热忱”,正是“利行淡远,平正中和”精神最生动的外化与实践。他的鼎力相助,为费县颜真卿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弘扬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其深情厚谊,费县同仁感念于心。

许鸿基先生,这位从普宁走出的书坛大家,其笔下的“平正中和”,筑就了艺术的丰碑;其践行的“利行淡远”,书写着人格的华章。他以岭南为根,墨骨铮铮;其心田所蕴之“泽雨”,滋润了后学,在费县大地留下印记。他还通过发表文章,办讲座,弘扬颜书的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文旅中国网、央视网、书法刊物发表了《颜海拾贝》、《颜体楷书与中庸“至圣”》、《学习颜书,重在书理》等文章。他还把颜鲁公其人其书作为他回母校中山大学中文系“校友讲坛”的主讲内容。我对鸿基先生崇拜鲁公、传播颜真卿精神的努力着实佩服。
早已润泽四方,滋养后学。无论是案头那方承载着“泽雨无偏”期许的砚台,还是壁上那幅昭示“积善读书”的古训,抑或是费县大地上的文化印记,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位当代书家对传统的敬畏、对后学的关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使命担当。在岭南郁郁的墨香里,许鸿基先生,正以其沉雄的笔力与温厚的心怀,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正大气象。
许利平 颜真卿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