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为秦南海郡治所,汉初为南越国的都城,后来为汉南海郡治所,从先秦至秦汉为岭南的经济繁荣所在。这里居珠江三江之汇的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美,加上北江、西江、东江水上航运交通方便(越过南岭即与内地相连),向东海路也可达江左,向南为南海连接海南岛以及东南亚。除良好的地理条件外,“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篋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 。虽然有瘴气袭人,但商人、贫贱官吏却热衷于此地。“惟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究其原因,应与这里丰富的物产有很大的关系。
秦汉南岭交通的开辟和发展,也对海上交通路线的开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岭南地区南临南海,历史时期就与东南亚各国有交往,南岭交通的开辟,不仅缩短了岭南地区曾经借道海上达冶县(治今福州)而北上的距离,而且成为以后“南海诸国”来华的必经之道。《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所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等东南亚、南亚诸国,最远的达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已程不国(今锡兰岛)等,“汉之译使自此还矣”。东南亚、南亚的“奇石异物”,经过海上交通而达岭南,而由岭南北上,南岭交通的灵渠道、贺—潇道、耒—连或耒—武道、章—浈道等成为北上的通道。南海海上通道可以看作是南岭交通、国内交通向外的延伸。正是通过南岭交通,国内交通与国外交通融为一体,中外陆海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岭南番禺“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从此,岭南成为中外政治、经贸往来的必经之地,南岭交通成为沟通这一地区与内地的重要交通走廊,也使岭南成为秦汉时期中外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岭南地处亚热带,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夫物以远至为珍”,“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 ,此处南海代指岭南地区。而“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此交趾也非交趾郡,而是交趾刺史部。岭南多异产。“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 ”时番禺为象牙、犀角、珠玑、玳瑁、金银器物以及各种水果等岭南特产荟萃之地,这里的贡物沿北江而上,从南岭东部的连江道或武水道而北上;而来自交趾等郡岭南西部的物品,由南岭西部的灵渠道或贺—潇道而北上。
由于秦汉时期南岭交通多条水陆道路的开辟和整治,沟通了岭南甚至域外与内地的联系,为维护大一统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起到了桥梁作用,也为维护岭南边疆的安定起到了保障作用。其交通在促进岭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促使南岭南北的商品往来,“中国商贾者多取富焉”,而且使“南海诸国”商品流通到北方。南岭交通当然也促进了岭南手工工具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推动了岭南社会的进步。同时,北方先进的文化随着官员在地方上的推行政令,社会风气渐趋改变,岭南文化发达的苍梧等也出现了经文学家。秦汉南岭交通的开辟与发展,奠定了其后各代岭南与北方交通的基础,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