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岭是赣粤间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位于五岭东段的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市间,绵延二百里,海拔五百至一千米,早在秦时,就迁徙军队五十万人,其中的一路就“守南野界”,大庾岭上的横浦关成为“通南越道”的重要关隘,汉时号称“塞上”的大庾岭仍然有名,六朝时岭南广州北上都城建康(东吴称建业)的道路都要逾越横浦关所在的大庾岭路。张九龄未开新道前,横浦关在今江西大余县的十里径东出口与小梅关附近,从大庾山北麓的大庾城盘曲向上,自顶下七里,平行十里的游仙径(今十里径)到达,平(横)亭即是横浦关,从横浦关东行,沿横浦水即浈水南下。 六朝时,逾越大庾岭的道路,仍然“岭路峻阻,螺转而上,逾九蹬,二里至岭,下七里,平行十里至平亭” ,平亭所在的横浦关游仙径以北的道路还是比较难行的,无怪乎《曲江集》卷十七《开凿大庾岭路序》形容当时“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嶻,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元”。只能舍车而背负过岭而已。
梅岭关楼
开元四年(716年)冬,张九龄率众披荆斩棘勘查大庾岭南北地形,“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乘农闲之机完成工程。既然“成者不日”,当非费时不长,工程不是十分浩大。今梅关道应是张九龄所凿的新道,与旧道相比,新道偏东,部分利用旧道而开山辟石,截弯取直,利用河谷的地形,选择地势相对低矮的小梅关,坡度降缓,通车转运,“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
同时,大庾岭附近已有驿站。唐宋之间有诗名“题大庾岭北驿”。其驿应在大庾岭北麓无疑,蒋吉《大庾驿有怀》亦云:“一囊书重百余斤,邮吏宁知去计贫。” 唐时大庾驿已有名于世。而在大庾岭路旁,唐咸亨年间(670—674年),六祖慧能得法,早于开元张九龄新凿大庾岭道,创梅山院。其寺位于梅关关南,距南雄州城七十里,唐时有祖师塔、锡杖泉、放钵石等。 寺院与驿站一起,为行旅提供了食宿方便。
现今的梅关古道
大庾岭路新道的开凿,不但改变了过去“以运则负之以背”辛苦转运的窘况,通车运输,大大改变了大庾岭南北交通运输量较少的落后面貌,一些粗重的货物诸如铁、铅、锡等矿物,大量的粮食等货物可以交通南北,岭南和域外的齿革羽毛之贡,鱼盐蜃蛤之利可以备府库之用,“怀荒服兮走上京,通万商兮重九泽”,商贸交流,朝贡者不绝于途,此后一千多年,直到粤汉铁路建成前,大庾岭道(宋以后称梅关道)一直是粤赣间交通,乃至粤地与江南、中原交通的主要道路。大庚岭路新道不仅是国家官驿和域外贡使所经之道,也是岭南域外商贸与岭北交通的主要之路,更是维护国家统一,政令上传下达以及文化声教传播的重要途径。唐开元以后,五岭东部大庾岭路奠定了以后一千二百年五岭交通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