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南经济重心已经形成,无论北宋定都汴梁,还是南宋定都临安,岭南通往岭北的道路都以大庾岭道为要。而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运河与长江、珠江干支流的水上交通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之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日益繁荣,促使了岭南货物与岭北货物的进一步交流,促进了岭南地区县、镇等初级市场经营的活跃以及地方性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地域性经济区,商品交流种类增多,数量增大,形成了对内比较固定的交通路线,州县或山区各州之间的交通进一步细化和交错,基本上形成了后世岭南与内地的交通大势。
宋时,岭南沿海的各港口广州、潮州、琼州、万安军(治今海南万宁)、钦州等,不仅是对外的贸易港口,也是对内的重要港口,以下分别以这些港口为中心,勾画交通路线。
以广州为中心,梳理对内贸易路线,主要有:
①广州北上或沿北江或走陆路,经韶州再沿浈水至南雄,陆运越梅关,沿章江达赣州,又沿赣江,越鄱阳湖而达长江,由此或上溯至川、鄂,或下行至江南之地,再沿运河北上汴梁。
②广州北上,或沿北江,或走陆路,经韶州再沿武水而越骑田岭,北上郴州、桂阳监(治今湖南桂阳),再沿耒水、湘江而达长江。此为武水道。支道从英州洸口镇(今广东英德连江口)溯湟水(今连江)而达连州,由此北上,或达郴州,或西北行达道州(今湖南道县)、永州(治今地)。上述北宋前期,由广州达汴京的陆路捷径就是骑田岭驿道。
笔者2009年5~6月间,去阳山县考察,得到当地学者黄远奇的帮助,在杜菜村旁的清莲河畔,发现有天禧四年(1020年)四月初八“修白芒石路摩崖石刻”,“众缘抽财,请道人修开白芒石路,通济往来”;而另一块元祐二年(1087年)的“修滑山路碑”散落于杂草中,“滑山路者,通济四方人旅往来者,险巇为病涉者也”。此条由连江北行的清莲河畔道,当是上述连州、韶州通往湖南郴州的支道之一。
连江道楞伽峡,宋嘉泰二年(1202年),连江旁山崖陷落,“溪谷倒注,航楫不通,司法建安李华请于州,疏凿底平,叶适为之记”,则连江道不断整治,才使水运畅通。
上述唐代西京道,在韶州或沿武水,或从韶州西行经乳源,过梯头岭。史载“梯头岭,在乳源县西北,出桂阳路,经此登级如梯”。此道路应是承前代,今乳源至坪石公路,与京珠高速平行,也与“西京古道”相近。此亦为上述武水道的支线而已。
③由广州沿西江而上,经端州(治今广东肇庆)、康州(治今广东德庆)、封开(治今广东封开东南)、梧州(治今地)等,或沿贺江、漓江北上,而达贺州(治今广西贺州东南)、昭州(治今广西平乐)、桂州(治今广西桂林)。而由贺州、桂州北上,皆达永州,或再沿西江及支流,达广南西路各地。
此道为广南东路治所广州与广南西路治所桂州的主要通道,是广州连接广南西路各州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广州连接永州,乃至川黔、湘西等地的主要通道。两广唇齿相依,交往频繁,历史上以西江干支流为中心,东西交通,连通南北,政治、商业往来都较频繁。由于大庾岭道的作用日显,漓江道在岭南沟通岭北的作用中比秦汉时大大降低,仅成为广南西路以及安南上贡的主要通道。而安南或走钦州、廉州、郁林州、容州、藤州北上漓江、柳江,或走邕州、横州、浔州而北上漓江、柳江,其间各州县间道路纵横交错,也促使了广南西路俚、僚、蛮等少数民族的汉化。
④广州东行,沿龙川(今东江)水道,达惠州、循州(治今广东龙川),越丞相岭而进入恶溪江(今韩江)流域,经梅州(治今地)达潮州。或从循州、梅州北上,皆通江南西路虔州、福建路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时从广州通达惠州、潮州的除上述上路外,陆行还有下路。由潮“直北而西,由梅及循,谓之上路。南自潮阳,历惠之海丰,谓之下路。绵亘俱八百余里”。由于下路民供役甚苦,“编氓远徙”,行人多病,“盗贼”劫掠,“桥道颓毁,积水不泄,春霖秋潦,横流暴涨,行人病涉,往往多露宿”。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广东转运使林安宅会同潮、惠二州知州,“同心协力,创盖铺驿,增培水窟,夹道植木,跨河为梁。诱劝乡民,移居边道”。修驿植木,“道旁列肆,为酒食以侍行人。来者如归,略无前日之患”。自后又利用僧馆以安旅者,“自是潮、惠之间庵驿相望”。后又多次修铺驿,广潮间交通大大改善。
广州东趋惠州的龙川江,北宋末年邬大听开鹿步滘,从珠江直趋东江口,使船免遭海浪风涛之险。“东江东洲,西接黄木湾,延袤十余里,人便之,迄于今。”鹿步滘开凿,使黄木湾船舶有了一个安全的避风场所。而惠州东新、西新两座大浮桥,宋时苏轼等捐修。值得注意的是,宋时惠州“北至虔州一千四百九十里”,虔州“南至循州隔越参溪、石岭总一千五百里”。显然,后者循州仍是按唐时循州治所归善县来计算的。参溪、石岭无考。不过,这条循州龙川北通虔州的路线,仍然是以龙川江,“旧名浰溪,自虔州安远县流至县界”。在安远县为古安远水(今九曲河),越欣山而达廉水至贡水。欣山之南的“南径岭,上有径路,长数十里”,当是路途所经。元时,东江、梅江与赣江流域,同属江西行省管辖,大大刺激了行省内部的联系,加速了交通的发展,客家人从赣南向粤东迁徙,交通顺达是重要条件。处于赣江与东江中枢要地的循州路治所龙川县,成为南来北往以及兼顾东江与韩江(梅江、宁江)流域的要冲。
而北宋末僧大峰亦在潮阳建造十九孔大石桥,便利交通。而宋代潮州修筑韩江上的康济桥等桥梁就有乾道七年(1171年),淳熙元年(1174年)、六年(1179年)、七年(1180年)、十六年(1189年),庆元二年(1196年)、四年(1198年),开禧二年(1206年),绍定元年(1228年),开庆元年(1259年)等十多次 ,足见历任官员对其重视。而从潮州通往漳州的道路,淳熙十三年(1186年),“陈侯圭捐金市石,依私值僦工石而桥者一十三所,砌而路者三百余丈,憧憧往来,无复畏途病涉之患”。
广州东通潮州乃至福建、两浙路,甚或更北的沿海各路,还有海道可通。南宋定都临安,一部分广东纲运从海上运输,纲运船每艘载重量可达五千石,而民间更远至长江口。“自来闽客船并海南蕃船转海至镇江府买卖至多。”苏州也“闽粤之贾乘风航海,不以为险,故珍宝远物毕集于吴之市”。甚至“闽粤商贾常载重货往山东”,北上海道繁荣可见一斑。
⑤广州西行或海行沿近海,或陆行可达南恩州(治今广东阳江)、高州(治今广东高州东北)、化州(治今地)、雷州(治今地),越琼州海峡,可达海南岛的琼州(治今海南三亚崖城),向西可达廉州(治今广西合浦)、钦州(治今地)。时海南岛一州三军属广南西路。由于海南岛纬度低,动植物资源丰富,因此海南岛成为重要的交通贸易场所。而钦、廉二州,由于地近安南,交通便利,粤西南恩州、雷州等,也是中外贸易必经之路。
雷州,居雷州半岛,《岭表录异》云:“交趾迴人多舍舟取雷州陆岸而归,不惮辛苦,盖避海之患也。”由雷州递角场南渡琼州,又可“渡小海至崖州四百二十里。西至海六十里围洲,通连安南诸蕃国路”。还可“西南一百三十里泛海至儋州岸,不尅里限交趾路”。而化州“碙洲泛海,通恩等州并准、浙、福建等路” 。而恩州,原来从广州由传舍经新州而达,宋时“惟健步出使与递符碟者经过耳”,余皆从海道来。南恩州“当海南五郡泛海路”,“由是颇有广陵、会稽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故粤西海道也是一条较繁荣的贸易路线。
而岭南西路的海南诸州,除北上雷州,陆海行达广州外,因高州、廉州、钦州皆属岭南西路管辖,还可北上钦江、郁水(今郁江)、南北流江等达桂州。桂州附近的灵渠,宋元时曾多次维修。计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广南西路转运使边翊主持;庆历五年(1045年)衙前司秦晟主持;皇祐元年(1049年)桂林司户参军李忠输主持;嘉祐五年(1060年)广南西路总狱兼领河渠事 李师中主持;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广西转运使修灵渠“俾通漕运”;乾道六年(1170年)至八年(1172年)静江知府李浩主持;绍熙五年(1194年)经略使朱熙颜等主持;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十八年(1281年)阿里海涯整修“以通递舟”;至元六年(1364年)广西廉访使阿里不花倡修;至正十五年(1355年)广西副使乜兜吉尼主持维修 ,不但恢复通航,还可灌溉渠旁农田。
图 宋代岭南港口对内交通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