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岭南与岭北商品经济的发展,梅关古道成为岭南重要的北上通道,也是岭北货物南下的通道。而珠玑巷在南宋末成为岭北人南下岭南的第一个驿站。
宋初,北江水运并不发达,岭南香药北上,仍走陆路。虽太平兴国初,刘蒙正“请自广、韶江泝流至南雄,由大庾岭步运至南安军,凡三铺,铺给卒三十人,复由水路输送” 。但至咸平初,陆运香药仍以陆运为要。“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担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随命户部判官凌策与诸路转运使商讨。凌策建议“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同时,因广州吉河到英州板步的200里内,瘴气常使“行旅死者十八九”,主持“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形成一条与北江平行的陆路。但是,“由英州济真江达广州三百八十里,皆崇山密林”,“过排场,逾黄峒,涉板步,渡吉河”,水陆兼用,仍道路难行。“凿山通道,无岁不役” 。嘉祐五年(1060年),广东转运使荣喉,邮驿相望,樵采相间,行有粮,宿有舍,瘴疠远,盗贼销”,使英州至端州道路缩短120里,英州至广州缩短83里,大大便利了广州北上的交通。
实际上,宋仁宗时,不但兴修广韶间水陆交通,还对与交通相涉的桥梁、大庾岭道等都进行了新的整修。天圣元年(1023年),韶州知州陈宗愚(一作陈宗宪)分别在浈水、武水上修东西二浮桥 ,成为征税之所。与此同时,南雄“当两广之冲,行者交错,去水即陆,易舆以舟”,因换乘常滞留南雄,南雄知州王嘉言不但“以己俸给费,未尝毫发扰人”,而且,他还“开大庾岭故道,往来便之” 。嘉祐八年(1063年),大庾岭“驿路荒远,室庐稀疏,往来无所庇”,广东转运使蔡抗和江西提点刑狱蔡挺“课民植松夹道,以休行者” 。除植松外,“岭路险阻,(挺)公为馋而甓之,为永世利” 。即在险要处用砖砌以护路。这次修筑大庾岭路,大庾岭以北的南安军境由蔡挺负责,大庾岭以南的南雄州境由蔡抗负责,双方以梅关为界。大庾岭南北三十里,“以砖甓其道”,“每数里置亭以息客,左右通渠”,北“红白梅夹道”,南“青松夹道”,以达“南雄州”。
此后,哲宗元符年间,英州知州何智茂于英州城西今北江上建“何公桥”,“直栏横楹,百贾所栖” 。淳熙九年(1182年),南安军知州管锐“多植梅以实其名”,建礼锡亭、跂衮亭、望梅亭等。 大庾岭路成为岭南联系岭北的主要通道。正如余靖《韶州真水馆记》云,“自京都沿汴绝淮,由堰道入漕渠,溯大江度梅岭,下真水至南海之东、西江者,唯岭道九十里为马上之役,余皆蒿工楫人之劳,全家坐而致万里”,与漓江道、武水道相比,“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
宋嘉祐时立梅关于梅岭上,“植柱揭名‘梅关’,以分江广之界” 。时梅关关楼“云巅层构与云平,贤者新题叱驭楼”,叱驭楼已成为梅关关楼代称。附近还有来雁亭、通越亭 ,以后各代应有修建。梅关岭北的大庾驿,咸淳年间知军赵孟适因宋官驿题匾曰:“梅花园” ,其得名“盖以自此上岭由皆梅故也” 。与驿馆一样,大庾岭上亦有民间经营的旅店。南宋宰相卢多逊南迁,就曾宿于岭上一老妇家。 也有寺院等建筑,为行旅提供方便。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梅山院曰:“云封禅寺”。嘉定十五年(1222年)至宝庆元年(1225年)大修云封禅寺,新修的寺有祖师殿、霹灵泉亭、灵宫殿、六祖塔、僧堂,而在“翼殿之右,隔歧道面东为官廨”。
时随着都城东迁和南移,梅岭道作用更加突出。“自京都沿汴绝淮,由堰道入漕渠,溯大江度梅岭,下真水至南海之东、西江者,唯岭道九十里为马上之役,余皆蒿工楫人之劳,全家坐而致万里”,与漓江道、武水道相比,“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 。外国贡使亦从此来贡,“百蛮梯尽来重译,千古输摧恨七盘” 。“城中绍祚千年圣,海外占风九译人。峤岭古来称绝缴,梯山从此识通津。舆琛辇賮无虚岁,徒说周朝白雉驯” 。天圣八年(1030年),交趾曾进麒麟。 宋太宗曾令刘蒙正去岭南考察外国香药入汴京,“请自广、韶江溯流至南雄,由大庾岭步运至南安军,凡三铺,铺给卒三十人复由水路转
送”.而淳熙中(1174—1189年)亦专门在南雄州城南隅建立入使行馆 ,朝贡贸易繁荣的同时,途经梅岭道的国内物品交流亦十分兴盛。位于赣江上游,地“当岭表咽喉之冲”的虔州,成为“广南纲运,公私货物所聚之地” 。“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路运至虔州而后水运。” 由于“虔州地连广南”,虔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纔毕,恒数十百为群,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潮、循、梅、惠、广八州之地” 。而南安军的设置,因为“海盐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 。走私之外,“庆历中,广东转运使李敷、王徭奏请运广州盐于南雄州,以给虔、吉”。未报,“即运回四百余万斤于南雄”。元丰时蹇周辅行新法,每年又以粤盐一千万斤行销虔州和南安军。 盐之外,粮食无疑是梅关道上的重要物品。北宋镇压侬智高起义时,“大兵度梅,粮运不继”,南康人袁乐“仗义助谷两千石”以供军需。而梅关关楼之所以得名为叱驭楼,即与蔡襄主持关楼竣工时,见南北有人吆喝来往客商和车马挑担停行而命名。 而正是由于梅岭道的繁荣,赣江的水运亦发达。南宋初,地处鄱阳湖畔的饶州(治今江西波阳),“旧管小料七纲共计船280艘,往来般运岭南铜铅等物料”,后“纲运败阙”,政府严令“沿赣江诸州不得侵夺纲船” 。除运送铜铅外,“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亦是“路运至虔州而后水运” 。正是“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 。从北宋前期至中后期,梅岭道附近的南雄州、南安军、虔州,商税的增加亦能说明大庾岭道以及附近的浈江、赣江的交通繁荣。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敬宗巷孝义门人张昌,七世同堂,朝廷闻其孝义,特赐予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就将敬宗巷改名“珠玑巷”。由于珠玑巷历史上地处中原到岭南的交通要道,因此经济发展迅速,很早就成为较繁荣的居民定居点。自从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大庾岭新路后,珠玑巷更成为古驿道上的重镇,客栈、酒楼遍布街市,商贾云集。据当代学者的查考,历史上南迁的珠玑移民现今共有141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他们为珠江三角洲和居住国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珠玑巷南门内约20米处有一座元代古塔“胡妃塔”,此塔建于1350年,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投此井自尽。古塔、古井是今珠玑巷最好的实物证明。但根据今天珠江三角洲大量族谱等记载,南宋时“家从珠玑巷迁来”,足证南宋时这里已成为北方人南迁的重要通道。更有传说记载,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罗贵率领37姓97家从南雄珠玑巷启程,南迁冈州蓢底(今新会良溪),此次迁徙为唐宋时期由珠玑巷开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大迁徙,为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农业开发生力军,推动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罗贵南迁壮举,功不可没。民间记忆成为勾勒这段移民史的重要依据。珠玑巷成为南迁民众的文化符号。可以说,珠玑巷为北方移民南下岭南的第一个驿站,也成为岭南乃至海外民众慎终追远的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