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猴子岭古道
在俊美而神奇的粤北山区中,有一条千年古道贯穿其中。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从今广东英德市浛洸镇经乳源县至湖南郴州而达长安的道路,即西京古道。自此,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西京古道猴子岭段,上接梯云岭路,下连乐昌坪石,全长2.5公里,为乳源路段最为崎岖险峻且保存完好的一段。因其山形如猴子额头,附近红云镇人称其为猴子岭。据《猴子岭石亭叙碑》记载:“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山,又四十里许而至通济桥村。其前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信所呼猴子岭也。是岭也,上通三楚,下达百粤,必由之路。”此段古道,宽仅一米多,路面用石块、条石砌成,拾级而上,犹如盘蛇。如若不翻开历史的那一页,你也许无法想象这样的乡间小道会成为当时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南北高速”。昔日之“南北高速”,古道幽幽;今日之京珠高速,车声滚滚,两者相依,共同见证了岁月之沧桑。
未及猴子岭巅时,通济桥、观澜书院则
为此段古道添加了浓重的一笔。通济桥俗称大桥,位于今乳源县大桥镇大桥墩村前。据《乳源县志》记载,桥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乡民尧仁建,捐献“素腴之田给之,而后桥甫成,图后人之济,出入便也,往来通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桥被洪水冲垮,二十九年(1764年)地方乡民集资重建。通济桥是明代以来西京古道途中的一处交通要津,如今在西京古道大桥段沿途两旁村庄聚居了众多的客家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
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习俗。在大桥河西畔,有一观澜书院。因正门前方一望滔滔奔流的大桥河水,波涛后浪推前浪,波澜起伏,故取名为“观澜”。书院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桥许氏十四列贡生许景发建。此书院具有“一进拱秀门,二进观澜门,三进明德堂,四进资深堂”之四进四合院式,可谓布局精湛,让人流连忘返。
过通济桥沿原古道干线向北至大桥镇溪子背,猴子岭巅之心韩亭及岭下之仰止亭或许会让你产生“此意犹未尽,那情上心头”的复杂情绪。心韩亭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贡生罗正璠捐资兴建,“以停行者得为憩息”。古道骄阳,炎炎可畏,此亭设有施茶会,聊济行人。岭下之仰止亭,与心韩亭相去约3公里,此亭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地方乡民集资兴建。此两亭均为纪念韩愈而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文公途经西京古道乳源段时,前路茫茫,此时韩公之心情又岂能为常人所理解。当地人民为祭韩公在天之灵,便有了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心韩亭”——心向往之、“仰止亭”——高山仰止,表达了对这位“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好官吏的无限景仰,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韩公屈贬岭南的辛酸泪史。
徒步千年古道,面对斑斑之遗址,发古人之幽情;面对崎岖之羊肠,感古人之窘迫。走下猴子岭时,蓦然回首,古道在暮色中如蛇一般盘旋在野岭之中;低头一见,石板上的踩踏凹印清晰可见,那是马蹄不断踩踏留下的岁月记忆……远处的京珠高速依旧车声滚滚,或许此段的古桥、古亭、书院正在世人的脑海中逐渐模糊,但石板上的凹印却不顾风吹雨打,依旧清晰可见。历史之记忆不该被遗忘,我们期待两千年再辉煌……
(2)西京古道之梯云岭道
公元25年,东汉桂阳郡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由广东英德经乳源至湖南继而北上西京长安的官道,史称“西京古道”。从此“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中原人随之流入岭南,他们又把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入岭南,从而推动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了古道是运送岭南进京贡品的通道。同时,古道也成了沟通南北商业往来的道路。中原的丝绸一部分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海边上船,再运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外进口的有些商品以及岭南的物产也经此路运往中原。西京古道曾经是“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经之路,是一条连接海陆的丝绸之路。
在历经近2000年的历史变迁之后,这条与今日的京珠高速时有平行的“古代高速”遗存至今的路段已为数不多。而自古以来堪称“扼要之区”的梯云岭,是目前岭南或珠江流域发现的古道中保存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道,而且古文化遗存如同散落其间的明珠,从2000年前劈山开通的石级路面,到明清时期重修的凉亭驿站,将古道文化尽情诠释。
这条越山涉河的西京古道,在粤北一带受到众多山岭的阻隔,诸如乳源的瑶山等,阻挡了多少南来北往的人们。梯云岭更以上下犹如登临云梯而雄险异常。因此,自古就有“梯上”和“梯下”之分。“梯上”即岭北,属石灰岩高寒地区;“梯下”即岭南,属丘陵和小平原地区。梯云岭既是乳源南北的分界
岭,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区,即古代所谓的“扼要之区”。
今日入古道,劈山开道古迹犹存,西风瘦马遗韵宛在,凿山石开成的地方随处可见。陡峭处有二三十米是在山体上开凿而成的,山体被开凿成石级路面,已被踩踏光滑磨损。用平整的麻石一块块垒出的那条延伸北上的蜿蜒石道,仍旧倔强地穿行于崇山峻岭间。近2000年的人走马踏和风雨冲刷,让古道路面异常平整。透过石板斑驳的色彩,仿佛可见当年马蹄踏踏、轮声阵阵的繁忙气象。今梯云岭路还留下见证历史的碑文、香炉等历史文物,庙宇、凉亭等文物古迹。悠悠古道那种“层峦叠嶂路漫漫,雪岭犹存马迹寒” “萧萧匹马万层梯,过客伤心武水西”的情景,早已经尘封在历史长河中。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千年来梯云岭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商旅、驿使、挑夫都曾在此段落脚休憩。如今,梯云岭景区是一处奇绝的自然景观景区,象形的奇峰、珍奇的花木以及悠久的历史使得世人留恋,更为叫绝的是瑶族的风俗文化使得梯云岭更添风光。梯云岭旁的梯下村据说是上世纪的水库移民村。在梯云岭南约1公里是朱德元帅祖居地朱家陇遗址。驻足岭顶,使人不禁联想:远处的桑田鱼池,还有隐于青山碧水间的民居与这见证沧桑的庙宇、凉亭进行着千年的对话……
(3)西京古道之宜乐段
宜乐古道,顾名思义,是郴州府宜章县通往岭南韶州府乐昌县之间的古道,因为是古代西京古道的一段,故称其为西京古道宜乐段。今天位于广东省乐昌市境内的西京古道,大体可以划分为三路:一路是水路,从乐昌市坪石镇沿武江九泷十八滩西岸,经罗家渡韩泷祠(周憬庙),到达乐昌市泷口,这是当时乐昌县的主要水上交通运输线;另一路则由湖南的宜章县经乐昌县的武阳司、老坪石、梅花、云岩、大桥等镇到达乳源县;还有一路从老坪石过金鸡岭,往东北方向通往庆云镇、黄圃镇到达湖南省的宜章县和汝城县,往东南方向经户昌山村、蔚岭关、九峰镇、北乡镇到达乐昌市。
九泷十八滩是位于乐昌市至坪石镇之间的武江河段,全长60公里,由于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礁石林立,因此促使历代官员不断疏浚河道以利通航。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桂阳太守周憬组织民工整治河道,商道从此变得便捷起来,后人念其功德,便在河边建庙刻石,这就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周憬庙。从汉代至今,当地还保留着衣服湿的人禁止入庙的风俗,而乘船从此经过的人,皆下船拜祭,以求平安。
除九泷十八滩的武水交通外,武水右岸的宜乐古道成为粤北山区进入乳源县必经的陆路通道。《广东新语》记载,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经宜乐古道到乐昌韩泷,亦因“昌乐泷险恶,舍舟出乳源”。这段古道穿越众多山岭,经过猴子岭段、梯云岭段古道直达乳源县,成为越过瑶山直达武水下游的便捷之路。
武水左岸的宜乐古道,星星点点地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如今在乐昌市庆云镇榴下村村口的一间泥墙结构土屋,便是过去宜乐古道旁常有的古道驿站。宜乐古道庆云镇段上,保存着一座相当完整的古村落——户昌山村,村依山而建,村前有一口大水塘点缀,水塘边的几十对围公石,则是村子考取功名者光辉历史的见证。村中大姓的李氏宗祠居村前,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
李陈氏节孝坊位于户昌山村西北方向的宜乐古道上。沿着田间的宜乐古道,漫步在往日的交通要道上,古朴的青石板路似乎与小雨中的山间环境融为一体,在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光阴之后,将一座古朴的牌坊带到了人们的眼前。据《乐昌县志》记载:李陈氏是儒童李祚性之妻,为表彰其为夫守节几十年的事迹,当地官员奏明朝廷于道光九年(1829年)建成此牌坊。如今在古道上,只有一段刻有“苦节”的石碑依然矗立在往日的石板道上,石碑的其他部分已经成为碎石块,静静地躺在青青的草丛中,仿佛沉浸在历史长河的记忆之中。
金鸡岭位于乐昌市坪石镇西南方向,西京古道宜乐段三段交通路线在此相会,穿越平原、山地,一直延伸到以丹霞地貌著称的金鸡岭附近,金鸡岭下古人刻留的摩崖石刻显示着宜乐古道昔日的繁忙。民国时期,粤汉铁路的修建使得古道焕发青春,铁路沿着宜乐古道的印迹经过坪石镇南下,顺着武水的两岸经过九泷十八滩、乐昌达韶关而南下广州。处于航运交通与陆路古道交通线汇合点的坪石商贸十分繁忙,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今天坪石镇附近,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仍然是粤北的交通咽喉,不过以往的青石古道早已被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所取代,现代化的交通通道依然在南岭山区里蜿蜒,不时响起的汽车喇叭声和火车的轰鸣声,在湘粤交界处的山间回响,夕阳西下,在荒草掩映下的山道和惊涛拍岸的武水岸边,留下无限的遐想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