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问答知识库 > 参事

政府参事制度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第九条经验就是“坚持统一战线”,明确指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政府参事制度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人民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和伟大创举,政府参事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应准确把握政府参事工作统战性、咨询性的职责任务,切实发挥好统战的“重要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接续谱写政府参事工作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周恩来高瞻远瞩,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确定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置参事室,从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民主党派成员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遴选任命参事,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府工作中的参谋、咨询、审议等作用。1949年10月28日,周恩来主持选任了32位政务院参事,主要是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国民党旧政权人员和资深专家学者贤达。11月11日,政务院参事室正式挂牌成立,是政府首批设立的机构之一。

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参事工作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参事机构被重新定性,逐渐焕发活力。1988年8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对参事委任作了重大改革,改任命制为聘任制,保证了参事队伍旺盛的活力。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注意在政府参事室中适当安排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他们的咨询作用”,并将政府参事工作纳入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范畴。2009年10月,国务院颁布《政府参事工作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和加强政府参事工作的行政法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其中对新时期政府参事职责作出新的阐述,即“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200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政府参事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参事工作是巩固和壮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益措施,是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府参事制度建设。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要加强对参事室的工作指导;坚持参事室统战性、咨询性的性质,党外参事不少于70%;参事室领导班子中应当配备党外代表人士。6月,中央出台相关参事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参事制度,有力推动了参事工作发展。

经过7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参事以自身的超脱地位和专业特长,密切联系社会各界,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参与修改审议法规草案,结合实际建言资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建立政府参事制度,在政府中设立参事室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其所内蕴的统战性、咨询性以及民主性,有力巩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统一战线工作以及政府参事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凝心聚力绘就最大同心圆。提升资政质量。精准聚焦“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更有前瞻性和更加精准有效的建议。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百姓呼声,找出痛点堵点难点,建诤言、献良策。完善工作制度。积极推进参事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完善参事课题调研、对外合作、著书立说、统战联谊等方面制度,推进参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抓好队伍建设。围绕参事工作定位,优化队伍党派比例、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将政治素养高、专业造诣深、社会影响大、资政能力强的人选聘到参事队伍中来。建立健全特约研究员队伍,从更广泛的领域选聘人才,弥补参事队伍专业结构不足的问题。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能力过硬的机关干部队伍。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优化政府参事室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配强工作力量,切实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参事管理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