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问答知识库 > 文史

邓小平与全国各地文史研究馆的设立



1952年10月1日,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民主人士在一起。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改善人民生活为当务之急的情况下,党中央、政务院没有忘记老一辈知识分子 。在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中央文 史研究馆前身)于1951年7月成立了。

中央文史研究馆机构的成立 ,继承 、发 扬了党“敬老崇文”的优秀光荣传统,照顾、 团结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反响很大。之后,各地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也都迫切要求成立类似机构。

1952年7月10日,在西南行政区任职的邓小平同志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毛泽东主席批 准调来北京工作 ,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并协助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工作。到任后,他除了忙于 政务院日常紧急事务外 ,对各地文史研究馆的设立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经斟酌 ,他责成政务院副秘书长屈武组织有关人员对在各地设立文史研究馆的事宜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认真起草文件,并首先在部分政务委员中传阅,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文件进行修改。时任政务委员的邵力子、郭沫若等在当时都提 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草案)

1952年8月17日,邓小平副总理向毛泽东主席报送了调查小组拟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草案》。草案前有三点文字说明:一、文史研究馆只设在中央(已设)和省、市,大区拟不设。二、此种机关设立目的,主要是养老,馆员不必到馆办公。散居各县的馆员亦不要集中,只按月送 薪水。三、馆员年龄......一般六十岁,此外如 有低于六十岁而应吸收的,可作为例外考虑。邓小平同志在此说明件上用毛笔批示:“此件请主席、少奇同志阅,并请主席批示,尔后拟 提政务院会议通过 ,用政务院名义令行( 不在报上公布)。”毛泽东主席当即审阅,并于8 月18日作了重要批示:“刘(刘少奇)阅,退邓办。同意这个决定。加了一句。”决定草案中 说:“全国各省及中央或大行政区的直属市均设置文史研究馆(大区、省、县及省属市不必 设立)。如某些省、市原已成立类似机构的, 必要时可更换名称,不必重复设立。”在此段文字后,毛主席加写:“某些省市无设立此项机构之需要者,亦不必设立。”刘少奇同志对上述两点意见均圈阅。毛泽东主席批示后,邓小平同志于8月19日亲自给齐燕铭副秘书长作布置:“燕铭同志:这个决定请于一礼拜后印发各政务委员,然后提政务院会议通过令行。迟半个月没有问题。每年开支约五百亿事,应通知财委。”时任财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同志对文件也进行了阅批。

1952年9月5日,邓小平代总理(8月27日~9 月22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由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代理总理职务)主持政务院第149次政务会议,讨论 审定在全国设置文史研究馆的问题。屈武副秘书长在会上汇报了文件起草经过和设置文史 研究馆的必要性。



1952年8月17日,邓小平向毛泽东报送的关于建立地方文史研究馆的草案说明,毛泽东阅后当即给予批示。

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一、为了解决年老的失业知识分子生活上的困难,去年七月遵照毛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在政务院领导下,成立了文史研究馆。一年来,经过各方面的介绍,申请入馆的人很多,有三百多人,因过去我们的条件过高,只吸收了95 人。入了文史研究馆,就解决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医疗甚至丧葬问题。文史馆的设立,对老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好,他们都拥护这件事情。

二、只有北京有此机构,华东、中南亦有这类机构,其他各地没有。各地的年老失业知识分子也很多,最近已有些地方要求政务院批准他们成立这类机构。

三、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 的决定中又规定了对这些年老而有相当学识, 相当声望的人士,应采取适当办法,吸收他们参加工作予以照顾。要照顾这些人, 成立文史研究馆机构的办法是很适当的。

四、按这个规定的条件 ,估计全国约4000人 ,我与齐燕铭副秘书长研究的结果,认为应包下来。

五、这个文件比较简单,因不准备公开发表,由各大行政区内部掌握。

邓小平代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他 说:“这个决定不准备公布,公布了我们就被动了。馆员的标准也很难统一,文化高的地区,馆员条件就高,文化低的地区,馆员条件就低。我看,规定的各地区的名额,就是馆员的标准。” 章乃器委员提出:“有人有专长,雕刻很好,但不是文人,是否可以包括在内。”邓小平同志认为也可以包括进去。



1952年8月19日,为尽快促进全国各地文史馆的建立,邓小平又亲自给齐燕铭做了工作部署。

最后,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决定简明扼要,除前言部分共9条,650余字外。规定明确指出了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必要性;馆员条件、年龄 、工作 、薪资 、医疗丧葬及各大行政区掌握标准名额;馆长、副馆长、上级主管、隶属关 系,省市秘书长负责制等。

随后的几年里,在各大行政区的周密部署下,各省市及部分省属市文史研究馆相继成立。北京、四川、陕西文史研究馆于1952年12月成立;湖南等21个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上半年成立;云南馆于1954年成立;东北三省吉、辽、 黑三个文史馆分别于1955年、1956年、1957年 成立。据资料显示,截止1957年3月29日,全国 已有28个省市以及部分省属市成立了文史研究馆,共吸收3019位老一辈知识分子为馆员, 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场所,生活待遇等。

全国各地文史研究馆是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下开建的,邓小平副总理对各地文史馆的建立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文史研究馆本着 “敬老崇文”的宗旨,各地聘任众多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建馆至今,在文史研究、书画诗词创作、撰写文史资料和统战联谊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