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问答知识库 > 文史

第六个转折 中国“一口通商”与英军攻占孟加拉鸦片基地——“一口通商”未雨绸缪

在康熙开海“四口通商”之后70多年,虽说几度反复,但开放的态势似乎是一直向前推进的,然而,在乾隆宣布取消“加一征收”之后22年,为何又来了个逆转,实施限关的“一口通商”,且持续达80余年,最后落个鸦片战争,被列强用舰炮轰出一个“五口通商”,中国无可挽回地落了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中国人也被视为“东亚病夫”而一蹶不振。

历史何其吊诡!

“一口通商”是怎么造成的?

史学界诸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而这个观点占上风,时而那个观点占上风,风来风去,也就没个准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反对帝国主义,揭露殖民者的狼子野心之际,“一口通商”的罪魁祸首,无疑是落到了那位有着中文名字“洪仁辉”的英国商人的头上。如果不是他不知天高地厚,直接驾船开到天津,开到了天子脚下,引起了皇帝的高度警惕,雷霆震怒,这还了得?不仅不答应他沿海岸线往北多开几个通商口岸,反而把除广州之外的另外三个口岸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禁了。洪仁辉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至于洪仁辉的名字,不少地方写成“洪任辉”,其实,当是认为他怎可以“仁”自称?而他本意则想有个中国最响亮的名字,“仁”自是古代中国最具文化品位,也最代表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用词,好让中国人能认可他。

而主流意识转移到反对封建主义,揭露帝王将相荼毒一部中国史之际,“一口通商”的魁首,自然非乾隆皇帝莫属。本来,“一口通商”就是他颁布的圣谕,没有任何人有他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力,令行禁止,说禁了江、浙、闽三个海关就禁了,谁也不敢不从。皇帝嘛,金口玉牙,于是,1757年的“一口通商”,延续了嘉庆、道光好几个皇帝,最终导致整个国门崩溃,不开也得开,乾隆皇帝的夜郎自大,在接待由马尔戛尼勋爵所率的祝寿舰队之际,表现得淋漓尽致。诚然,马尔戛尼乘狮子号到达天津时,已是1793年,乾隆爷是80岁高龄了,当属老人治国,老眼昏花、固执保守,不足为怪。可宣布“一口通商”,则是1757年,36年前,他才40岁出头,就那么守旧、孤陋寡闻、自以为是吗?要知道,康熙宣布“开海”,也不过30来岁,年轻,总归比年迈时开明一些,有活力得多呀。

末了,当社会崇尚清官之际,“一口通商”的恶名,贪官也是跑不了的。本来,乾隆只是打算提高江、浙、闽海关的关税,令外商望而生畏,重返广州,甚至派时任两广总督的杨应琚,把管理粤海关的经验带到浙闽,让他调任闽浙总督,谁知道他一到任,便称,只需要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就行了,其他口岸都可以关掉。封疆大吏这么一表态,乾隆皇帝也就只能照批准了。这杨应琚正是杨文乾的儿子,杨文乾本就是“加一征收”的始作俑者,本身对开放对外贸易就有不同的想法。而杨文乾的父亲杨宗仁,又恰好是康熙宣布“禁洋”时的广东巡抚,对禁洋可谓不遗余力,南方的开放一落到这祖孙三人的手里,能进行得下去么?祖宗三代的“世袭”,本就是封建体制的恶瘤。末了,连玄孙一代也因谎报军情而落个身首异处。

不管是外商自说自话,惹得雷霆震怒,还是皇帝夜郎自大、刚愎自用,抑或封疆大吏谎报军情,一手遮天,总之,“一口通商”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苦结,也成了十三行的一个历史转折。

有的学者为“一口通商”辩护,说,即算没有这个圣谕,在四大海关中,广州的对外贸易量始终是独占鳌头,其余三大海关其实形同虚设,每年上三大海关的外国商船远远不如上广州的。

东印度公司也认为,“一口通商”是因为广州方面想“独占”对西方的贸易,在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是这么写的:

广州地方当局对北京当局有重要影响,由于他们体验到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所产生的利益,他们必然渴望将其独占。

显然,这仅是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不知道在“一口通商”令下达之前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官方与民间……诸方面的博弈,这并非简单的利益之争——西方每每简单地往这上面归纳,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体制的背景。

清史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戴逸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一书中是这么认为的:,江浙富庶之区将被带动起来,广州的外贸垄断体制遭遇挑战,浙江和广东在招揽贸易方面将展开竞争,很可能会引起贸易规模和中外交往的迅速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

戴逸这么说不是没依据的。早在宋代,江浙一带已经经形成了市民社会,外国史学家甚至认为其只差

一步,便可以比西方更早进入商业时代即近代。而在明末,东南沿海的启蒙主义思潮也一度涌现。这一来,那里不仅可能与广州一样,走向“半开放”,形成新的中等阶级,如十三行行商一类,甚至会超过广州,迅速与世界大航海时代发生连接,吸取西方的启蒙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技术。其实,历史后来也给予了“验证”,“五口通商”后,上海迅速超过了广

州,成了远东的第一大商港,比英国人所占的香港发展得更快。但历史的机遇,每每就这么错失了。纵观历史,“一口通商”也不是偶然发生的。

雍正开了洋,但还是作了很多的限制,如出海者务必限期回国,又如粮食、铁器等物不许出国——其时,中国的铁产量是英国的一倍。

乾隆废除了“加一征收”后没几年,爪哇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红溪惨案”,上万华人被荷兰殖民者屠杀,引发了再度“禁洋”的争论。

而后,英国与西班牙战争,英法战争,更有英国战船率先驶入了中国的海面,试图截获、捕掳敌对国的商船,引起当局高度警惕。

乾隆九年(1744年),十四年(1749年)先后出台了管理番舶等分别为七条、十二条的规定。

之间,乾隆十年(1745年),则在十三行行商制度上建立了“保商制”,把国内的保甲法运用到外贸体制上,这一来,外商受到很多的限制,不断提出反对意见。

……

就这样,仅从中国当时的“历史逻辑”而言,“一口通商”业已是未雨绸缪了。

戴逸的推理也仅是推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