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就有“干饭”这个词了
它的含义
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干饭”一样吗?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
居延干饭简
此“干饭”非彼“干饭”
一份账簿揭开汉代舌尖上的秘密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
远在西北边塞的汉代人
在简牍版账簿上
详细记录下了一笔卖饭得来的收入
△居延干饭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汉代“交易快照”
买方:奉世
卖方:芒得、夫人、陈光
购买物品:“干饭”
总量:二十一石八斗,分四次交货
(西汉末期容量单位“一石”约合20000毫升)
付款方式:可分多次结清
总计:3638钱
那么,这里的“干饭”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当时就有
食欲满满的“天选干饭人”了吗?
古籍《释名·释饮食》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干饭,饭而暴乾之也。
把蒸熟的米饭放到阳光下曝晒
等它们吸饱阳光、晒够了日光浴
完全干燥,变成坚硬的米粒后
这种饭就被叫作“干饭”
(阳光储量+1,米粒生命值+1)
△居延干饭简照片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在边塞,干燥的粮食不易生霉腐败
因此,相比于其他主食
“干饭”更适合在当地大量加工储存
这也是居延干饭简里的“奉世”为何购入
如此大批量“干饭”的原因
△居延干饭简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这种饭具体是用什么米制成的呢?
同时期出土于甘肃悬泉的简牍
有如下记载
白铁干粟五十石在厨
专家推测,“干饭”可能是用铁干粟
也就是质量上等的粟米制作而成的
穿越回汉代西北边塞
吃“干饭”可以配啥菜?
除了十分管饱的主食“干饭”
居住在西北的汉代人
在餐桌上还能吃到啥?
甘肃出土的不少简牍都记录下了
边塞专属的舌尖记忆
↓↓↓
论吃肉,当时的边塞人是专业的
在敦煌悬泉置(汉代的官方驿站)
为过往停留人员制定的食谱中
就有一道兔肉熬煮而成的“兔羹”
使者到淵泉食兔羹……——摘自甘肃悬泉置出土简牍
△木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悬泉置的厨师还会制作“兔一治朌”
也就是美味的兔头
此外,鸡肉、羊肉、牛肉
也广受食客的欢迎
一顿美味佳肴
还少不了恰到好处的调味
在简牍中也出现了调料的采买记录
△木牍 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一斗酱、三束葱、两束韭菜、两束姜、盐一升……
可以想象
这样精心烹调下的食材
一定会让人胃口大开吧
账簿、食谱……
翻阅历史上简牍的“文件夹”里还有啥?
除了账簿、食谱、采买清单
简牍作为纸张发明之前使用时间最长、
最广泛的书写载体
收录的内容十分广泛
△康居王使者册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从经典著述、诗赋、兵书、医书
到行政律法、档案文书、私人书信、动物涂鸦
简牍的使用范围
基本涵盖了当时文字应用的所有领域
△出自肩水金关遗址的简,画有一动物形象,推测为牛
由于书写记录的需求不同
简牍的形制、样式也并不单一
会根据实际需要被制作成各种形状
简牍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
纸张逐渐被大量应用
直到东晋时期,简牍才被纸张替代
退出历史舞台
△云梦睡虎地秦简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三千多年间,简牍为我们封存了
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一枚枚简牍即是对宏大历史的
生动补充、独特注脚
居延干饭简,跨越两千年
为我们端来了一碗
独特的“干饭”
尝一口
满是属于汉代边塞的鲜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