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出塞>》(书法)许鸿基 作
唐代中期的颜真卿楷书,以博大雄强打破了书坛由东晋王羲之书风笼罩了近400年的局面,是楷书艺术的一次伟大变革。故苏东坡称:“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宽博、雄强、中正,是颜真卿楷书的主要特征。颜楷的结体有别于初唐楷书的中宫紧缩,它顶天立地、相向环抱、宽博包容。颜楷的笔画刚劲饱满,有别于传统的横细竖粗。更重要的是,颜真卿在楷书中的笔画不同于一般书家的规格化,它主画必健,孤笔也壮。颜真卿很善于对分散的点画集中成“块”以显示力量。多结构的字,分辨部件的主次,合成后更显力量。颜楷的中正,不是简单的横平竖直、左右匀称。颜真卿善于以局部的“偏”构筑整体的“正”,或以偏代正,使端庄之字不失生机、活力。
近阅儒家经典《中庸》,书中谈及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至圣”,使我联想到颜体楷书的修炼之途和正大气象。《中庸》对“至圣”的内涵表述如下:“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唯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既聪明又睿智,能居于上位而治理天下;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足以决断大事;整齐庄重,公平正直,足以敬业;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足以分是非。这其中的“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如果外化为具象,刚好与颜楷的宽博、刚强、中正特征相对应。我们不妨以“颜体之楷书,圣人的肖像”概括这两者关系。
颜楷的成就,与颜真卿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个人品格有关。颜真卿家族有深厚儒学渊源。颜氏一世祖颜回是孔子得意弟子。《中庸》从属于《礼记》,颜真卿的曾伯祖颜师古,曾奉旨参与编纂包括《礼记》在内的《五经定本》。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多处提到他熟读《礼记》,并叮嘱子孙学经以修身。颜真卿是人书俱修的典范。他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公正,刚正不阿。他在抗击安史之乱中立下卓著功勋,晚年奉旨到叛军李 希烈处劝谕,面对叛军利诱威逼,坚守节操,宁死不屈,最后被叛军缢杀,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壮烈牺牲。
颜体楷书有初心、有目标,伴随颜鲁公传奇一生而不断升华。颜真卿32岁所写的《王琳墓志》至44岁所写《多宝塔》,是初唐风格日臻完善的阶段;他从46岁写《东方朔画赞》开始,吸收泰山摩崖书法的粗犷,强化笔画,拓宽结体,是变革初唐书风,不断形成颜楷风格的阶段;63岁左右所书《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元结墓志》等,是颜楷特色发挥淋漓尽致的阶段;69岁以后所写的《李玄靖碑》《颜氏家廟碑》《自书告身帖》,人书俱老,时有拙多于巧,达到孔子自述人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颜体楷书和《中庸》“至圣”的出现相隔千年,风神有契合,内涵亦关联。颜楷的自强是作者对至圣“发強刚毅”内涵的践行。《颜氏家训》对子孙后代的书法并无过高指望,嘱书法“不须过精”。而颜真卿是一生都永不满足,不懈追求,使颜书终成书法史上又一座高峰。颜体楷书充分运用儒家伦理,辨主次,讲避让,求和谐,已近乎“至圣”的“文理密察,周详明辨”。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旅法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挖掘和吸收颜楷等书法经典的文化内涵,对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书法守正创新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