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竞争力是人的本质力量,是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能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本质。黑格尔把文化的力量归结为神秘的世界精神,马克思把文化的力量归结为人的能力,人是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前提。“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③在人之外或在人之前不可能有客观精神或自我意识,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黑格尔看到了精神运动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但却是以唯心主义的立场来理解这种关系,他“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形式是能动的精神,逻辑的、思辩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的能力的对象化的过程,整个历史包括文化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人,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以人的能力为尺度,马克思划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即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的实践是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还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精神意识、思想并不能自我实现什么,一切把精神文化导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文化活动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是既“化物”又“化人”的双重过程。人的这种文化特性不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产物,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黑格尔把能动原则看做是精神的最本质的东西,他认为人通过劳动自我产生,在劳动中扬弃了自然界的原始性、直接性,使自己的本质统摄自然对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马克思充分肯定黑格尔揭示出的历史辩证法,但认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人的文化本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同时又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丰富和发展自身。实践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即在创造人化自然的自我否定中扬弃客体的原始性和主体的片面性,确证和发展主体的文化力量,创造出新的文化和新的人,从而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人的交往是文化竞争力的直接动力。人在本质上是交往的,交往实践是生产实践的前提,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能力及成果的过程,它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或“类”存在的根本特征。交往使主体的文化力量成为现实的力量。马克思说过:诸多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因为交往使个人的单个人的精神劳动成为社会劳动,使个人的特殊性存在成为社会性的存在,交往还使群体和民族文化获得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因为交往打破各民族、群体文化的封闭性,在相互比较、相互竞争中激活传统因子。文化交往推动各种文化走向更大空间,如同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在往昔,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阿拉伯人曾经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经向拜占庭学习。”
马克思预言全球时代将出现体现生产消费的一体化、普遍性的世界文化,然而这是一个伴随着文化的竞争和冲突的过程。正如工业革命时代产生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今天全球化时代又产生了现代化的中心与边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普适性与本土性等冲突,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延续,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世界性的竞争交往中,各民族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得到保存和发展。“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①也就是说,民族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与它交往的能力、交往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参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民族文化才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才能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长河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