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方向
(一)主体多元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对垄断性行业和重要领域的改革,这也适用于文化领域。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民营文化企业也不断发展,有规模化经营的,如广州的香江集团等,也有在新兴产业方面占据制高点的,如广东奥飞股份公司等。我们要在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向民资、外资开放,形成公平竞争、崇尚创新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任务:(1)转企改制。主要是出版发行、文艺院团等文化事业单位。(2)战略重组。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系统和岀版发行系统的集团化。(3)资本运作。全面推动报业传媒集团股改上市,在各区域乃至全国催生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上市文化企业。无论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都要把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潜力,塑造多元化的产业和市场主体作为重要任务。
(二)资源资本化。
一个经济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取决于它的资本化程度。我们过去熟悉的是经济资本,近年来又开始接触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认为资本是天然合理的,是一种积累的劳动,一种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文化资本包括个体的、客体的、制度的多种形式。对人的教育、开发文化产业、形成某种文化制度等都是积累和发展文化资本的过程。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可以互相转化。
我们不缺乏文化资源,但缺乏文化资本,或者说缺乏资本化意识和战略。美国把花木兰、熊猫拍成大片,是用经济资本攫夺我们的民族文化资源。根据我国国情,培育文化资本要着力抓好如下几方面:一是发展教育和文化,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这是主体性的文化资本;二是保护研究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这是客体性的文化资本;三是形成开放的文化交易平台,吸纳人才、创意、知识产权等各种文化要素,这是制度性的文化资本;四是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这是心理性的文化资本。
(三)产业集群化。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与国际文化产业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如下问题:总量偏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分割;龙头企业缺少,名牌产品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产值仍然偏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明显不足等等。通过集群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集群化的路径包括链条化:实行逆向波及、顺向波及、横向波及,形成以特定文化产品、文化品牌为核心的,以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专业公司为依托的大型产业群;集团化:形成主业突出,产权明晰,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集中化:各种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产业园集中,向形成产业优势的城市集中。广东提出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群和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带,从而形成整合优化文化要素,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的新载体。
(四)营运国际化。
国际化是推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在国际竞争中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与经济发展一样,开放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国要以大国心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其次要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特别要借鉴日本、韩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在参与全球化中打造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三是善用民族文化资源,可巧用汉文化、华侨文化、儒家文化、禅文化资源;四是打造各类文化交易国际平台。如深圳文博会已与100多家外国商会建立联系,文化产品、产权交易总金额达千亿;五是自主创新造船出海。如深圳华强集团利用自主创新文化品牌,已签约在南非投资建文化+科技+旅游的主题公园。
(五)人口文化化。
伦敦西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注重受众体的培育上值得借鉴。该文化创意产业区以戏剧为特色,不同于电影和电视的观众,戏剧的繁荣需要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特别是话剧、歌剧和芭蕾舞等一般以伦敦本地人群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将观看演出作为经常性消费项目。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伦敦西区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以创意产业集聚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和消费群,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在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提出实行文化人口评估统计制度,推动全民文化活动参与率不断提高。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引导、鼓励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各类展览,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在提高文化消费率的过程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形成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断扩大——文化产业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