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弘扬人文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横渠四句”有感(一)

张载(1020—1077 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创新气学,奠基理学,创立关学,为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气本论”为基石的哲学体系,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和价值论,把主体和客体辩证地统一起来,把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人心与天心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哲学学说。正如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王夫之所说“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张子之学,上承孔盂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在张载诞辰一千周年之际,深入阐发其学术思想,弘扬其学术精神,对于我们当下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张载学说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也是张载高尚境界和博大襟怀的反映,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概括为“横渠四句”。“横渠四句”体现的人文精神,历代传颂不衰,至今已有近千年,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也提及“横渠四句”,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岱年先生早在1997年就已在《中国文化研究》上撰文《试谈“横渠四句”》,指出其体现了“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的精神内涵。张载的学说思想贯通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构成了他的学术和实践的鲜明特色,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振兴和世界和平而奋斗,对于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有着时代的文化张力和恒远的生命力。张载“横渠四句”及其学说体系,主要包含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承传创新、博取兼容以及天下为公等人文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精神

张载本人没有对“为天地立心”做出直接而明确的解释和说明,作为“横渠四句”的开篇,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从“道”的客观性方面说明人与天地的一体性,张载则从人心的立体性方面说明人与天地的一体性。他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归功于天”[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表达了人与天地万物共同体的情怀。天地万物运行有其客观规律,而人则能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天地之心”的提法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表明了天下万物的客观运行规律。张载进一步吸收《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为天地立心”,试图揭示天下事务的运行规律,探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张载也是最早阐发“天人合一”概念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天人合一以人的德性为“心”,有明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共生”是天人合一的前提,“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万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自然界生生不息演化出世间万物,以生物为本是“心”的要义。他还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予也。”以天地为父母,视生民为同胞,与万物为一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敬畏自然,仁爱同胞,保护天地万物,包括山川、河流、树木、森林、草原、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其逻辑必然。所以说,“为天地立心”是对“天人合一”中华传统理念的创新性发展。

“为天地立心”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全人类都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改造自然的能力对比千年前张载所处的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张载“为天地立心”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一点也不过时。当代人类在向大自然掠夺性开采不可再生资源,肆意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捕猎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同时,也在遭受大自然的强烈报复或惩罚,不少地区因为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导致经济停滞、衰退。厄尔尼诺现象的增加,温室效应的加剧,甚至当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让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大自然如何共存共生。千年前“为天地立心”、“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