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下为公的精神
“为万世开太平”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一脉相承,让张载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使“横渠四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天下太平”是中国普通百姓一直以来的理想,也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张载《西铭》描述的“民胞物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为太平世界提供了哲学根据,他的“兼爱”、“足民”、“均等”、“仇必和而解”等思想,是太平世界的基本要求。“公”与“平”互为前提,“为万世开太平”与“天下为公”是一致的。《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儒家孔子为世人描绘描绘的理想的政治目标,也是美好的社会愿景。张载晚年回到横渠书院著书立说、宣讲关学学说的同时,也在关中多地实施“井田制”,恢复周礼的实验,践行其救国济世的理念。洪秀全直接建立了“太平天国”,康有为倡导“天下大同”等,都是中国社会体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孙中山先生十分推崇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在他的《三民主义》明确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孙中山一生践行“天下为公”的精神,在他题写的条幅中,最多的就是“天下为公”。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所体现的天下为公的人文精神,与我们党的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是相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平正义、政通人和,一方面国家稳定昌明,一方面人民安居乐业,也是千百年来为儒家学者所乐道推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理想社会。这些理念精神对现代社会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到底也要通过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努力增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努力增进每一个人乃至一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之成为马克思所预言的真正的“一切人的自由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