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改革开放新阶段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与路径(三)

三 、提高广东文化软实力的行动建议

(一)改革体制机制,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广东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度, 率先在突破文化体制改革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上, 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剥离转制为企业, 并进行战略性重组;完成全省新华书店转企改制工作 , 构建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标志的出版物流网络;大力推进省市 、县两级电影公司、出版社、国有文艺院团等转企改制 , 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2.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省文化厅 、省广电局和省新闻出版局对所属事业单位根据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改革。公益性单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改进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强化公益属性, 规范经营行为, 实行收支两条线。非公益性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政府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供配套政策和保障。

3. 加快文化企业战略重组步伐, 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集团。运用市场机制, 以资本为纽带, 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组建广东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新华联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珠江电影集团 , 重组整合同一地区重复设置的文艺院团和出版单位。做大做强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 、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国际传媒控股集团 、家庭期刊集团 、佛山珠江传媒集团 , 加快股份制改造, 鼓励部分企业上市融资。

4. 突破体制壁垒 , 整合珠三角和粤港澳文化产业资源, 推进三地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打造 “广深佛文化产业圈 ”和“粤港澳创意产业带” , 共建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 ”, 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集聚产业要素,实行特殊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三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平台、信息平台 、制度平台与资金平台, 使之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意集聚区,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粤港澳创意产业带” 。

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形成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新局面。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重点,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建立覆盖全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 。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供给能力。建立文化设施集中代建和统一建设体制 ;探索“专业实体运作, 政策法规管理”的文化设施管理经营新模式;创新文化活动(服务 )项目社会化运作机制, 采用政府目录指导、社会和企业策划 、竞争性投标、政府采购 、合同管理 、第三方评估验收的方式运作 。

(二)弘扬岭南文化, 推进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 、开发和利用, 提高资源整合力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强化文化特色和吸引力中的重要作用。

1. 大力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岭南文化的三大支脉——广府文化 、潮汕文化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各领风骚, 丰富多彩, 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富矿。要制定全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总体规划,梳理各类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和系统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名录。

2. 建立政府主导 、社会各界参与的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加快历史人文资源的法制建设 , 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   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认领制度” ,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3. 实现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 。在有效保护与科学整合的前提下, 发展人文资源旅游业。打造珠三角都市历史文化旅游圈、梅潮旅游文化圈 、粤西海洋文化走廊。系统推进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建设,如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  再现历史文物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名人的文化精神。

(三)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 加强文化辐射力

积极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 ”战略 , 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的同时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1. 实施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战略, 以历史人文资源为纽带, 建构“南中国海区域文化合作体系” 、“粤港澳文化合作圈 ”和 “泛珠三角文化圈” , 形成岭南文化辐射国内 、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加强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 推动 “南中国海文化圈”的形成 。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 利用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粤港澳文化资讯网”等平台 , 以及粤港澳政府文化官员定期沟通机制, 联手打造粤港澳文化合作平台, 努力构建粤港澳 “金三角 ”的文化交流网 , 充分利用港澳在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方法上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提高广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利用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平台,  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 推动泛珠三角文化圈的形成。在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展开区域合作,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区域的文化旅游观光体系 。

2. 开辟 “走出去”的国际通道 。利用好港澳的窗口作用, 加快广东文化进入全球文化圈的步伐。尽快在国外建立文化经纪代理机构,   组建跨国文化经纪公司或跨国演出公司。尝试向港澳或海外华人集聚地的演出和展览场馆实施战略性投资,   争取能在海外拥有具有自主产权的文化设施, 为我省文化服务业在国外开辟阵地,  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大市场化运作的对外文化服务项目数量,  将其逐步提升到主渠道位置,   实现以政府主导下的派出项目为主渠道最终转向民间主渠道的过渡。建立对外文化项目评估激励机制。

3. 实施 “广东文化品牌 ”推广计划。成立高层次的文化品牌小组 , 作为“广东文化品牌” 的品牌管理人。开展文化名牌评选、评级 、推广活动 。

(二)加快培养人才, 增强文化发展支撑力

文化人才不足,  是广东文化发展的一块短板。要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加快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支持本地高等院校设立研究广东文化创意发展方向的专业,  重点培养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制定文化高端人才引进规划。每年面向国内外引进 100名左右的社科领军人物、文化创意拔尖人才、文化产业高端经管人才等。通过招标项目柔性引进和  利用海内外人才。建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国内外公开招标制,  积极吸引省外人才研究广东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建立健全文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文化艺术领域政府荣誉制度, 设立省政府 “文化杰出贡献奖”, 表彰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发展教育始终是培养人才包括文化人才的基础工程,   是提升广东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继续实施科教兴粤战略、人才强省战略, 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切实实行“三优先 ”政策, 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 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步伐。努力争取全省所有初中和独立建制的完全小学全部达到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  准。加快提高高中和中职教育力度, 改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全面提升我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科学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加强粤港澳教育交流与合作。放宽港澳高校在我省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 、人才培训和交流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