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与广东近代思潮(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和平睦邻环境、开创全方位外交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又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承担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广东近代思潮的兴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岭南文化本质上是海洋文化,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特别是从广东近代思潮中探讨和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在实践中弘扬和发展这种精神,是增强广东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自觉性、主动性的必要前提。

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中外、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人类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游离于其周围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在不断的对外开放交往中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血脉和神经。据考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之际,它以广东徐闻等地为始发港,以南海为中心,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以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那么到唐宋以后,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较之陆上丝绸之路更重要的对外交往的主通道。如出发于广州往西南航行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历9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期89天(不计沿途停留时间),全程共约1.4万公里,是8—9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

(二)海上丝绸之路是强盛之路。马克思说过,水路作为自己流动、自行运动的道路,主要是商业民族的道路。尽管古代中国不以商业立国,但水路对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中国与外国商业贸易的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迁。隋唐时期运送的货物多是丝绸,人们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水道称作“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瓷器渐成主要出口货物,这条水道被称作“陶瓷之路”;明清时期茶叶成为风行欧洲的出口商品,它又被称作“茶叶之路”。郑和率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开创了安邻睦邻的和平友谊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年,跨越亚欧非,成为无与伦比的洲际贸易通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形成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如丝织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分工的细化;商品性农业、货币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城市市镇的发展;海外移民潮的出现、“华侨会馆” 的出现及其对住在国的作用;外国商馆的建立和通商制度的形成等。

(三)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经济的交往总是伴随着异质文化的相交相融。海上丝绸之路既是通商贸易之路,也是文化开放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后,一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沿线各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与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形成深厚而多元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不仅标志着中国南海与印度洋、地中海海上商贸网络的逐渐成熟,而且意味着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罗马文化在海洋空间的接触交汇与互相沟通。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以中国、印度、阿拉伯为中心的庞大商贸网络,出现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第一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交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新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给世界带去了中华文明,也给中国带来了欧风美雨,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新文化, 印证了罗素所说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