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论任仲夷的价值观(四)

四、 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任仲夷对广东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由于他主政广东工作期间以卓越的战略眼光打下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坚实基础,更由于他深刻的思想观点、 鲜明的创新精神和开放的文化风格, 留给广东干部群众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倡导和而不同的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这体现了任仲夷对世界文化潮流、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 岭南文化风格的融会贯通, 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把握和实践。

文化的源泉是实践, 文化的主体是人, 就实践的客观性和人的社会性而言, 文化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 然而由于实践的时空差异性, 由于主体的区域性、 民族性、 个体性特点, 文化又具有多元性、 多样性、 多层次性, 否认文化的统一性, 可能导致文化相对主义, 否认文化的多样性, 可能导致文化专制主义。 对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来说,如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统一起来, 建设一个既有核心价值维系又和而不同的自由开放的和谐文化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多年来, 不少干部习惯于用一种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口味来领导文化工作, 窒息了文化的创造活力, 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任仲夷认为, 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革命性转型, 使社会文化生活变得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了。 “我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交替的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很大变化。 如果再像过去那样, 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往往由某个领导人 ‘一锤定音’, 要求大家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事物都只能说 ‘好’, 或说 ‘不好’, 要求 ‘舆论一律’, 实践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 在改革开放中, 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 这是件好事, 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 

首先, 改革开放激活了人们的文化个性。 真理与谬论、 美与丑、 好与坏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但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及审美价值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因为人们的出身经历、 文化科学知识结构, 思想理论水平, 看问题的角度和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 好比吃饭, 众口难调, 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犹如吃饭, 不能要求人们都是一个口味。 比如音乐, 有人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和通俗唱法, 有人喜欢 《洪湖水, 浪打浪》《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多瑙河》 等,也都是很自然的。 难得的是, 在当时社会上对通俗歌曲评价很不一致, 甚至一些行政部门视其为异端的情况下, 任仲夷同志认为, 既然那么多人喜欢听、 喜欢唱, 那当然是好的, 尽管他表示他个人更喜欢民族的、 幽雅的、 古典的音乐。 他有针对性地指出, 领导干部不要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轻易作结论, 说什么好, 什么不好, 不能在艺术的问题上充当 “裁判” 和 “法官”。允许差异, 允许讨论, 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才有文艺的繁荣。

其次, 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分层次的。 人们在文化欣赏和消费上是分层次的。 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文化艺术也应该多样化, 古典的、 现代的, 中国的、 外国的, 严肃的、 通俗的, 都要有。 无论是 “阳春白雪” 还是 “下里巴人”, 不同风格的文艺产品都应该向人民群众提供, 不能再回到 “八亿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 的时代。 在文化消费上也提倡多样化, 根据收入差异, 有的人可以打高尔夫球、 网球, 有的人只能打桌球或乒乓球。 如同生活消费不能搞一刀切一样, 文化消费更不能不分层次地统一要求。

再次, 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信息的多样化。 新闻报道是社会实践的反映,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复杂多样, 新闻报道也应在内容上、 形式上、 风格上跟上时代的步伐, 敢于求真, 敢于创新, 才能反映火热的群众实践, 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任仲夷同志针对新闻改革迈不开步伐的现象指出: “如果报纸刊物 ‘舆论一律’, 写文章千篇一律, 处理问题绝对化, ‘一刀切’, 提倡什么就一哄而上, 一面倒, 那就太简单化了。 所以如此, 很大程度是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风气造成的。”他鼓励 《南方日报》 要办成从版面到标题都使人感到新颖、 醒目、 生动、 活泼, 令人爱不释手的好报纸; 鼓励 《羊城晚报》 要努力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突出 “三性” (即知识性、 趣味性和地方性); 鼓励记者写出 “奇文”, 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 他认为改变 “一刀切”、 “绝对化” 的弊病要从两方面努力: 下面要敢于创造, 敢于突破, 领导者则要敢于支持这种勇于开拓创新的人。 同时他指出, 这是一个转型发展的过程, 欲速则不达, 但希望能尽快缩短这个过程。

“双百” 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党领导文化、 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加以发展, 明确倡导创作自由。 他指出, 文艺要坚持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的方针, 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任仲夷认为, 文化建设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党对文学事业领导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坚定地保证作家的创作自由, 包括作家对题材和主题的自由选择, 思想感情的自由抒发, 不同艺术观点的自由讨论, 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自由发展, 都是创作自由的具体表现, 必须加以保护。

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是保证创作自由的前提。 任仲夷十分赞成邓小平关于反对机械地要求文艺服务政治的观点, 认为作家、 艺术家应当有社会责任感、 使自己的创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但并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 具体的、 直接的政治, 并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一味歌功颂德, 而是要遵循文学艺术的特征和规律,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 只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展。 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有鉴别是非和美丑的能力, 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 应当由人民来评定。 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判领域里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 干涉过多的偏向必须纠正, “左” 的影响必须废止。 党和政府应当做的, 首先是执行正确的政策, 造成有利于创作自由的环境和气氛; 同时还要为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这 “三个必须” 和两项任务的提出, 发挥了毛泽东、 邓小平的文艺思想, 奠定了广东文艺工作的基调。 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年, 产生出不少优秀的文学、 影视、 音乐、 美术等作品, 为全国文化艺术界所瞩目, 不能不溯源于任仲夷所倡导的尊重创作自由的文艺理念及其所制定的文艺政策。

任仲夷对知识、 文化的高度重视, 集中在他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爱护上。 凡他工作过的地方, 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心情舒畅。 他与知识分子广交朋友, 坦诚交谈, 共商时政, 同品艺术, 在知识分子中有很强的亲和力, 有很高的威信。 任仲夷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他由衷地赞成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指出这个讲话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对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 脑力劳动是不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对知识分子队伍如何估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非常透彻的阐明, 从根本上砸碎了长期以来 “左” 的路线套在广大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 他提出, 领导干部要在思想方法上来一个大转变, 要真正把广大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而且是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要真正尊重知识, 尊重科学, 尊重科学家和各方面的专家。

任仲夷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指出,“历史经验证明, 知识分子政策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为党中央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的决定指出,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 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但在1957年后很长的时间内, 知识分子被划到资产阶级的范畴, 几乎每次运动他们都挨整, “文化大革命” 更是登峰造极, 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任仲夷认为,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对知识分子的认识问题, 清除贬低知识分子的 “左” 的思想。 一些干部对知识分子始终不能在感情上融合起来, 是多年来宣传和舆论造成的。 过去连演戏和文艺作品中, 知识分子的形象都往往是保守的、 草包的, 读书多似乎是一种罪过。 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任仲夷在 《羊城晚报》 发表的谈话明确提出, “知识分子成堆好, 知识分子多, 知识就多, 各项工作发展就会快。”

重视知识分子,不仅要发挥他们在发展科技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而且要发挥他们在宏观决策上的作用。 任仲夷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 “制定重要的决策时, 要充分听取专家们的意见, 这应当成为一项制度。” 也就是说, 实施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 不应由领导个人的水平或爱好所决定, 而是一种制度化的要求, 不能因领导人的能力高低而偏废, 不能因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变更。

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创造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分子成长、 锻炼、 发挥作用的物质、 政治、 社会条件方面, 任仲夷发表了许许多多的讲话和意见。 例如, 如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观点, 把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观点, 选拔人才既要看文凭更要看实际水平的观点, 让人才在竞争机制中脱颖而出的观点, 建立人才学的观点, 等等。 他较早提出知识分子的使用不应受行政级别的限制。1981年9月他在听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汇报工作时提出, 过去我们习惯把一个科研单位机械地比照行政单位, 研究人员的待遇框得很死, 不利于积聚人才, 其实, 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可以高于或低于组织规定的单位的级别。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需要大量的人才, 尤其重要的是高级的人才, 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灵活特殊政策, 吸收国内外的人才到广东创业干事, 这是广东长期快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