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浩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收录了黄浩同志于从1980年至1993年间近200篇讲话、文章、散文、随笔,这两本共100多万字的沉甸甸的著作,围绕着“改革开放鼓与呼”这个主题,从理论、新闻、文艺、外宣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记录了改革开放前中期广东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轨迹,见证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风雨历程,反映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为改革开放实践探索提供思想理论支持的的理性思考。
事非经过不知难。黄浩同志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1980-1988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8-1993任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部长)时期,正是广东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全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时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向宣传文化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难题,这两本文集翔实记载了黄浩同志在宣传工作实践中直面这些时代课题、难题的所思所想。追随着这些视野开阔、哲理深刻、情感真实、文笔生动的文字,我们深深感受到黄浩同志推进改革、服务大局的使命意识,高屋建瓴、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学风文风。在开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今天,重温这些文稿,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感到特别亲切,同时也感到,在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这位老宣传工作者丰富的实践和思考,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新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一、为新时期解放思想鼓与呼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近代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思想走在行动前面,如同闪电走在雷电前面,改革开放的过程,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的变革过程,是人们生产、生活、行为、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首先需要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黄浩同志认为,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使命,就是为改革鼓与呼,而首先是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既要激励人们冲破精神桎梏敢于解放思想,又要引导人们坚持实事求是善于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思想导向。
黄浩在《改革潮流与改革意识》等文章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启动了改革的航船,改革的潮流不可逆转,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全都是高歌猛进,当改革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当发展处于低潮的时候,往往会有人出现信心不足、热情下降甚至动摇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改革思想准备不足,根子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有必要在干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必须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不断改革,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只有坚持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黄浩文集》下第244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再认识,改革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迎接资本主义挑战的迫切要求。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由于资本主义在发展实践中对自身的弊病有所认识。同时也由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反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促使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从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秩序到利益分配关系等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调整,出现了许多与传统资本主义模式不同的新变化,阶级斗争有所缓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些都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此外,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划时代的变化,科技进步与和平合作成为潮流,社会主义不能游离于人类进步的文明大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及其结构发生了变化,和平的潮流、合作的潮流、发展的潮流正在形成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并存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既是对我们的严峻挑战,又是我们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抓住机会进行改革,提高生产力水平,我们就会在竞争中落伍。”(《黄浩文集》下第245页)黄浩同志在科学分析改革内外动因之后,指出改革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经验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满怀信心地预言:历史前进了,只能继续往前。改革就像奔腾的激流,逆转是不可能的。
改革不可逆转,但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社会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改革作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要达到预期目标,不可能不遇到重重阻力和风险,黄浩认为,只有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才能确立改革的自觉意识。首先,改革的艰巨性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改革的进程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条件相联系的。”(黄浩文集下第246页)我们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脱胎于马克思指出过的那种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像苏联东欧一些脱胎于初步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生产力十分落后,远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很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同我国10多亿人口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次,改革的艰巨性还在于新旧体制及观念的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面临着发展和改革双重任务,在经济体制上,要革除生产关系中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又要培育和建立发展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组织、新机制、新规范,改革进入了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和两种管理方式的转换时期,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此外,改革涉及利益的调整,会引起不同地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别。这些矛盾、问题在带有封建主义和小生产社会的土壤上,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在思想意识上会造成价值取向的分化,甚至产生僵化和自由化两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必然会给改革带来阻力。“改革是开创性的事业,并无先例可循,只能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前进。在我们的路上,需要解决旧矛盾,也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新矛盾。特别当改革进入到深层的时候,我们会面临更多的难题需要解决。”(《黄浩文集》下第247--248页)
改革浪潮呼唤改革意识,然而改革意识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破与立的矛盾运动,存在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也存在于思想解放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产生它的社会存在并不是如影随形的关系,当它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乃至式微时,它还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顽强地存活在人们的头脑里并对社会发挥影响作用,阻碍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试验区,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在广东尤为突出,黄浩从广东实践出发,在《论增强现代化意识》等文章中,指出了改革转型期思想解放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扫除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推动观念更新的任务。他认为,以分散性、封闭性、摇摆性为特征的小农思想、以绝对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大锅饭”思想、以绝对化、一刀切为特征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与现代化建设、市场化改革格格不入的,这些观念严重束缚着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要解放思想,必须要冲破这些思想障碍,树立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工业化观念、商品化观念和社会化观念”,从广东的改革实践来看,迫切需要增强五个意识:
一是改革开放意识。开放是引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信息、技术、经验和市场,改革是建立和完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并使之更加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沿着现代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发展。不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当前深化股份制改革、国企改制、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海外市场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难以顺利发展。
二是超前意识。视野狭窄、目光短浅搞不成现代化。增强超前意识,也就是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既要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现状,又要预见世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趋向。从而无论订规划、做决策,都能站得高、看得远。
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与超前意识相联系的,没有超前意识,也就没有创新意识。就生产某一产品来说,要不断更新换代;就一个企业来说,要不断改进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就一个地区来说,要不断调节好宏观指导与微观搞活的关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是民主法治意识。现代化建设必须着眼于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的关系,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创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法治的社会管理机制,实现发展、改革、稳定的有机统一。
五是环保意识。西方的工业化过程一般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以至有人认为工业化是制造社会罪孽的罪人。我们在向工业化过渡进程中,一定要吸取这一教训,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对工业布局、资源开发、产业选择,都要注意防治污染。否则,造福后代的工业化事业,又会给社会和后人带来极大的不幸,制造污染的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为了推动思想解放,黄浩还写下了著名的《“三论”三辩》,为广东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指示,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大声叫好,为反对僵化守成思维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营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改革者先行先试的舆论氛围奋臂疾呼。许多干部群众至今对《“三论”三辩》还留下深刻印象,一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三论”三辩》在我国新时期思想解放史上有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