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文史动态 > 文史工作动态

我室馆召开 “健康、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专题调研座谈会”

 

我室馆召开 “健康、正确使用

祖国语言文字专题调研座谈会”

 

42上午,我室馆召开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专题调研座谈会,主任(馆长)、党组书记周義同志主持会议,副巡视员彭赟,省政府参事黄树森,名誉馆员张磊,馆员李文初、詹伯慧、叶春生、胡区区和文史业务处调研员赵韶沁、副处长黄建雄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在听取张磊先生传达中央文史馆在京召开的关于“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专题调研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后,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并就“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专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关系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也会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认真对待。语言文字作为沟通、传播、宣传的工具,对传承民族品格、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语言泛滥、中文夹带英语(散装英语)、英语简称在传媒普遍使用、偏僻字在报刊大行其道、广告词乱改成语、繁简体汉字混杂使用、粗俗词大量进入文学作品、流行歌曲的歌词不合语法规则等现象逐渐增多,影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与纯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对祖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专业的、专题的调研,是很有必要、非常及时的,对维护和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目前语言文字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操之过急,要科学管理,合理引导。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流传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也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我们所处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存在大量双向、多向、多层次的交流,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文字领域得到充分的展现,群众性的鲜活词汇、流行语言的创造对语言文字的创新与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文化安全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动态实现的,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过程。对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放任自流和超前干预都是不妥当的。

(三)普通话的使用和规范汉字的使用要依法管理。简化字在国内推行了五十多年,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口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使用规范简化字,联合国也早已将规范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汉字的国际标准。简化字的实践是成功的,方向是对的,恢复使用繁体字是完全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四)目前通行的规范简化字的确也存在一些汉字简化不科学的问题,建议能够出台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重新调整。如干(、乾)、后(後)、适(適)、云(雲)、余(馀)、叶(葉),简化后容易造成歧义,不利于文化交流,确实有必要恢复原来不同的用法,并依法修改、调整规范汉字表。这样做工作量不大,人民群众也容易接受。

周義同志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会议是很好的专家咨询会、调研会,各位专家的意见很有启发,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对文化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调查研究,做正确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者、宣传者。目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努力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从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握好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历史性和传承性,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和科学发展。第二,要做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研。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交往的多元化,既维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创新变化和持续发展,要用科学态度和发展眼光看待语言文字领域存在的问题,引导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第三,要尊重语言文字在全民社会生活中的通用性、大众性和多样性,用大视野看待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依法管理,主动引导,倡导坚持传统、遵守规范、约定俗成,满足国家、民族的共同需要,又要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字使用的生动活泼、创新发展,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个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