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哲学、文化与时代》——论文化生产力(三)

三、现代文化生产力的特点

与物质生产力相比较,文化生产力的内涵、要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就使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显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时代表现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特征之一:文化生产力以文化人的生产为前提,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体现人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都是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因而都要遵循实践的普遍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是人类生产的特殊方式,不能不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作为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它不能离开物质力量,思想如果不与物质力量相结合,仅仅在内部旋转,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为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如果不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比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不与市场、资本相结合,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思想文化与物质力量、社会关系的结合既是受动的过程,也是能动的过程。

在市场、资本的支配下,文化生产必然受利润法则的影响,尤其是大众文化,更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然而,人的生产具有自由性和全面性,这种特质在精神生产中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成为非对象化、克服异化的内在强大力量。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以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能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33。从精神生产的全面性和自由性出发,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以满足人的多层次精神需求为基本任务,以增进人的认识能力为基础,以丰富人的价值追求为核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持文化生产的自由、全面的本性,必须高扬文化的批判精神,努力避免文化生产的物化过程走向异化。

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以物质世界为主要对象,主要是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后者以精神世界为主要对象,主要是对精神世界的创新和利用,文化生产过程直接就是人对自身的再理解、再创造、再构建的过程,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过程,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文化人”社会的形成,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人生产社会与社会生产人是同一的,文化人的生产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同一的。

特征之二:文化生产力与文化消费力具有同一性,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以扩大文化消费为前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被消费决定生产的模式所代替。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具有三个不同的特点:一是与生产过程的同一性。人在欣赏一首曲、一幅画、一部电影的同时,也就是在挖掘和丰富这些文化产品的内涵,也就是在增进人的审美能力,因而,文化消费过程往往是文化增值的过程,是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二是效用的多样性。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对同样的文化品消费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可以说,在文化消费中找不到铁的规律。三是价值的无限性。文化消费品一般来说具有文化积累的意义,没有文化积累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因而它的价值不因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而贬损,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长。至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文化品,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无限性与消费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无限扩大的生产必须由无限的消费来充当引擎,文化消费力的扩张无疑是这对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西方现代化国家,城市由生产的中心变成消费的中心。从生活用品消费到符号性消费,从享受型消费到炫耀型消费,奔腾不息的商品洪流主导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文化价值。按照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进程,人均3000美元将带来汽车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时代也会接踵而来。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从追求物质消费到追求文化消费,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趋势。

特征之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往,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增强文化的传播力为基础。文化起源于交流和传播,文化传播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相互转化的中介,如书报出版发行,既促进了文化生产,也促进了文化消费。在文化传播中,一定的文化体通过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互动、融合,不断打破民族、群体和地域的狭隘性、局限性,不断扩大文化的认同圈,这个外化过程也是不断激活、创新自身的结构和内容,生产出新的文化主体和文化精神的过程。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现时代,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为夺取价值、话语的主导权展开剧烈的竞争,而传播力的强弱与否区分出这个竞争过程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传播形式的变革互为因果,文化传播工具、形式的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又为文化传播工具、形式的变革提供了需求和条件。人际传播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由于交通、通信和全球交往关系的发展,当代人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旅游业、教育业、会展业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而且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原因造成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人口的世界范围的迁移,这种世界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造成了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冲突和融合。贸易传播是随世界市场体系形成而产生的重要文化传播渠道,如今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急剧增长,贸易传播中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互联网传播是当今最具影响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传播形式,它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流动指的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互联网传播无疑是这种全球即时互动的主要杠杆。

大众传播带来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大众文化以复制加工为基本生产手段,各种文化产品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像流水线一般制造出来,倾销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它在迎合大众感官娱乐趣味性刺激的同时又制造出更多的文化商品消费群体;它以时尚、反叛的后现代审美观念吸引广大青少年。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平民化和产业化,有助于消解现代化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但也冲击着高雅文化、精英文化,任由大众文化无节制蔓延,可能导致社会人文价值的流失,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的解构,如何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保持平衡,是守护文化价值,保持文化活力的不可回避的普遍性问题。

特征之四:创新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灵魂,文化创造力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为文化生产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文化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自由能动的本质特征。文化创造与狭义的文化生产不同,狭义的文化生产是量的规模扩张,而文化创造是新质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化消费不同,文化消费往往是群体性的认同过程,而文化创造是发挥自由个性的过程,是求异的过程;与文化传播不同,文化传播是原有文化在空间的扩张和时间上的延续,而文化创造是原有文化的否定性环节,是扬弃和飞跃。然而,文化创造又不能游离于文化的实践过程,它作为能动的、否定的力量渗透于文化传播、消费、交往、承传的各环节之中。是否重视和培育文化创新能力,决定了每一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发展能力。美国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由于美国更重视创造力的提升,及时转向发展知识产业而重现强劲的领先势头,日本则由于沉醉于模仿制造而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这里显示了创造力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