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参事馆员风采 > 著书立说

馆员田丰:《哲学、文化与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文化力量(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文化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其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日益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劳动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次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充分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力量;生产力;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文化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文化体现了人的能动性、自觉性的本质特征,不仅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当代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日益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劳动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次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充分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一、文化生产力的本性

作为现实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力首先是一种对象性的力量。生产力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①人以自身的精神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变换,创造出人化自然和文化世界,从而达到在人化自然和文化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呈现自身。文化生产力在这种对象性的活动中创造出“物化”的物质存在和文化存在。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对象化实践包含了非对象性的过程,亦即客体向主体转化的过程。正如当人通过物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①一样,在创造人化自然和文化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也改变和发展着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丰富着自身的语言、智力、价值和情感。

其次,文化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化的力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化的交往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文化生产的前提,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紧紧地与人的社会化程度相联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相联系。马克思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②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能力及成果的过程,它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或“类”存在的根本特征。交往使单个人的劳动成为社会劳动,使单个人的特殊性存在成为社会性的存在,从而使主体的潜在的文化力量成为现实的力量,从狭隘的地域性力量成为普遍性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诸多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现代,社会化交往不但是各民族借鉴外来文化激活自身文化基因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民族文化在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获得保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③

再次,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产业化的力量。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中分离造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在新的条件下的结合造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第二次飞跃。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文化生产走向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和联合化,形成了文化产业,西方一些学者称为“文化工业”。这种产业化的文化生产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基础,集中体现为经营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文化企业大量涌现并不断走向集团化经营。文化的产业化必然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以及意识形态的壁垒,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相互联结,摆脱封闭运行、自我循环发展的状态,形成不断扩展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不断优化的文化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产业化在大大扩张文化发展空间,增强文化对其他产业乃至全社会辐射力、影响力的同时,又将引起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断分化,不断转化,不断重构,引起对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乃至人的价值的重新评判和重新理解,引起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的活动方式新的转变。

——————————————————————————————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