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政务公开 > 参事馆员咨政建言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调研组: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元素增强乡村振兴原生动力

一是强化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议省、市、县三级出台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过程中将发掘乡村文化元素作为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立足岭南特色文化优势,成立省乡村振兴智库联盟,不断加强乡村智力文化供给,协助各地创新和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阵地。学习徐闻乡村振兴产业链党建联盟的做法,打造“党建+文化+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亮点突出的红色文化阵地。在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诸多方面,都要强调文化引领或文化赋能这一重要核心要素。

二是突出各地文化特色与差异。重塑岭南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借鉴增城瓜岭村、邓山村等地的做法,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如番禺大岭村在古祠堂建家风馆,避免千村一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依托镇村的资源禀赋,突出乡村产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如优稻米、生猪(小耳花猪、蓝塘猪等)、家禽(清远麻鸡、怀乡鸡、杏花鸡等),做强岭南特色水果、花卉、南药、特色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经营中突出文化元素,借鉴徐闻波罗的海、高州龙眼、信宜三华李、增城荔枝等做法,以产品本身打造文化旅游节,打响品牌,甚至走出国门。发布乡村特色产品和乡土手工艺能人名录,打造“乡字号”“土字号”特色产业招牌。积极开发岭南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 舞狮、龙舟、锣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三是多途径加大乡村文化支持力度。对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强化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文化+”模式,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力量+志愿者”组团式帮扶中,设立一名文化专员。加大投入力度发展数字农业,让农业生产、乡村治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搭建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数字平台,打造乡村特色的科技文化。建设一批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科技文化发展。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力度,把原有农家书屋改造为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建设中的标配,配合国家“双减”政策,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积极探索企业定点扶持乡村文化振兴模式,引导企业加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要象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那样对文明乡村建设提出基本的考核指标要求。

四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用好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力量,支持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注重发现、培育好农村年轻党员、村两委成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后备型”人才,在他们当中强调文化引领的作用。发挥开放大学体系办学网络覆盖城乡的优势,加大乡村振兴实用文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专家下基层”项目,实施基层文化人才专项招聘和农村文化人才定单定向培养。加强乡村手艺人和文化人等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与素质提升,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增加智力支持。还可以采取“岭南书院”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的综合文化素质。